哥國和平協議否決 公投機制受質疑

李牧權 2016/10/05 20:21 點閱 8040 次
哥國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在總統府發表電視演說表示,與左派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的和平協議將於10月 31日終止。
哥國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在總統府發表電視演說表示,與左派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的和平協議將於10月 31日終止。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李牧權特稿】哥倫比亞政府與左派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的和平協議,3日正式被全國公投否決。結果出乎所料,否決票僅高於贊成票0.4%(1300萬票中僅贏6萬票)。公投結果重挫哥國股市,也使總統桑托斯面臨政治危機,更叫人反思「公投成癮」現象對傳統政治生態的影響 。

從2015年希臘紓困案公投開始,公投思潮席捲全球:英國脫歐公投、泰國憲法公投、匈牙利難民公投以及是次哥國公投等,議題涉及經濟,政制及外交關係等層面。然而,當公投成為一種實踐政治訴求的常態,操控「民粹」便會成為主導政策倡議之關鍵。傳統代議民主制似乎將會漸漸失去其普世性價值,「另類」的政治操作橫空出世。

公投勝負 煽動民粹

回首一年多來,國際政治舞台上幾場公投,各黨派均以煽動民粹的方法,試圖吸納民眾支持。落空的承諾、誇大的陳述、不實的分析皆是製造虛假前景的手段。哥國公投亦不例外,反對和約陣營以政府讓步過多為由,不斷向大眾扭曲和約的真正目的。其中以批評總統桑托斯為了諾貝爾和平獎之個人榮耀,甘願屈就各種「讓步」,最為顯著。

伴隨著公投思潮而來的,是普世價值觀變得相對化,以及政策不再受政治倫理所規範,而是被人的隨性與社會潮流所左右。19世紀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認為,對意識形態的批判,帶來的是對法律,政治與經濟的批判。這無疑是反映了是次哥國公投的底蘊,「憐憫」與「正義」間的抉擇,不再取決於道德層面,而是政客以自利為導向的定義與詮釋。

公投衝擊政治生態

基督教人類學學者保羅希伯(Paul Hiebert)指出,意識形態由價值觀而來,價值觀由信念而來,信念則是由所接受之訊息,經過長期的累積而來。故掌握訊息發佈的話語權,成為批判意識形態的關鍵。當「公投」風氣成為全球民主政治走向的趨勢時,人自身的思考便不單再是取決於自身的意志,而是受到其接收訊息的內容之累積所影響。

「公投」是否會成為未來政治生態的洪水猛獸? 究竟什麼議題應由公投來決定?如果任何政策都需由公投來決定,民選政府的角色又何在?公投思潮的普遍化,將主導未來政治生態的風向。相信日後以推動公投為政治目標的政綱,將會在各國選舉中成為熱門的「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