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無政府 區域衝突此起彼落 (陳清泉 )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6/08/10 16:05 點閱 1517 次
自二戰以降成立的聯合國的,因其不具有權威的絕對強制力,最終仍須仰賴美、中、俄等強權國家作為體系的裁決者。(photo by wikipedia)
自二戰以降成立的聯合國的,因其不具有權威的絕對強制力,最終仍須仰賴美、中、俄等強權國家作為體系的裁決者。(photo by wikipedia)

在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社會,人類歷經戰爭的洗禮,從蠻荒到文明的發展進程,無數的帝國與霸權從建立到崩壞,直到二戰後,美國通過船堅砲利建構的霸權新秩序(Pax Americana)依舊面臨新力量崛起的挑戰。

今日世界局勢的混亂衝突,以及更多區域處於衝突的臨界點,美利堅霸權的介入難脫干係。

當代國際間的諸多衝突,自二戰以降雖成立聯合國的「準世界政府」,但並不具有國內權威的絕對強制力,最終仍須仰賴美、中、俄等強權國家作為體系的裁決者。一旦強權「公親變事主」,自然很難取得國際社會的信服。

美中俄三權鬥爭

克里米亞危機、敘利亞戰火、「伊斯蘭國」(IS)興亂、南海風雲、東北亞緊張等情勢,幾乎都可見美、中、俄三強權力鬥爭的身影,甚至是隱身幕後成為該地區瀕臨衝突邊緣的「影武者」。原因無他,「權力」是國際政治現實主義信守的唯一原則。

區域情勢動盪

在歐洲,俄羅斯為重返前蘇聯的歷史榮光,普丁力阻北約東擴,「俄化」克里米亞、介入烏東衝突,迫使美國與歐盟祭出制裁,美蘇關係陷入僵局;在中東,敘利亞戰火遮天,阿塞德總統的去留成為美俄角力的籌碼,卻忽略IS趁亂興起,導致恐怖攻擊漫延歐亞。

在東北亞,美日韓強化軍事同盟關係,建置「薩德」導彈防禦系統(THAAD),引來中、俄與北韓高分貝的反彈聲浪和行動;在南海,中國填海造陸的擴張主權行動,美菲以增加巡航的強度和密度,以及運用國際仲裁反制。強權國家身涉其中,只會拉高區域安全的對峙態勢。

衝擊美國新秩序

不論是習近平的「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 」或是普丁的「俄羅斯不做美國的僕從」,中、俄兩國領導人的發言從國家主權的角度來看,雖無不妥,卻在有形、無形中衝撞,甚至挑戰美國極力維護的「善良的霸權」(benign hegemony)。

俄羅斯為避免喪失烏克蘭這個地緣政治「緩衝國」,讓國土安全直接面對北約重兵;中國為寸土、寸海不讓,企圖將南海「內海化」的終極目標;美國旨在維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美、中、俄在國際政治角力的籌碼,正是被視為國家生存關鍵的核心利益,弱小國家被捲入紛爭,隨時得繃緊神經因應變局。

解決爭端為共識

今日世界各地,以美國霸權為首的西方世界所建立的秩序觀,在國際規則或規範制約下,具有穩定二戰後國際體系的作用,實則仍未獲致真正的和平。全球反恐戰爭未竟其功、敘利亞戰火瀰漫、歐洲右派激進勢力方興未艾、南海緊張對峙、東北亞瀕臨衝突邊緣,都可歸因於現實主義的國際無政府狀態下,美、中、俄通過外交和軍事方式,確保各自在劃定區域內的「霸權平衡者」角色。

所幸,在區域權力平衡賽局中,即便各方的核心關切各殊,用和平、外交與多邊對話方式解決爭端,卻是難有的共識,才能讓情勢維持在可控制範圍下,不致過度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