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話取代標籤 青少年有話要說

林亭妤 2016/08/07 19:27 點閱 8362 次
實踐國中擂鼓隊7日在記者會上,用鼓聲打出青少年的吶喊。(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實踐國中擂鼓隊7日在記者會上,用鼓聲打出青少年的吶喊。(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看什麼看?欠打嗎?」社會長期對聚眾的青少年貼上滋事、不讀書、流氓等標籤,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7日指出,其實青少年並不會恣意毆打他人,但長期被貼以負面標籤,被壓抑的情緒才爆發。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表示,社會需投以更多的資源和對話,去關愛、包容這些孩子。

聚眾不等於滋事

勵馨基金會行動劇7日在「去除少年標籤 建立友善環境」記者會上演出,許多人只要看到多名打扮異樣的青少年、少女聚在一起喧鬧、打牌,就認為他們是「壞孩子」,避得遠遠的或是報警處理,也有父母會指著這些人,對自己的孩子說「這就是玩樂型孩子,不可以學他們,好好讀書才是對的。」

「我們看到青少年聚眾抽菸、酗酒、嚼檳榔,很可能是因為同儕之中有人先帶頭,許多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這會給人留下不好的觀感,」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孩子只是因為團體裡有這樣的風氣,久而久之就沾染了這樣的習性,父母不應該把這當成很嚴重的事情,而是要慢慢的引導。她認為,只要好好引導,青少年會知道就算不抽菸、喝酒、嚼檳榔,他也可以交到好朋友、可以像個大人。

「如果他們長期被用異樣的眼色看待,壓抑的心情就會爆發,社會應投以更多的理解。」紀惠容指出,只要我們用善意的眼光看待青少年,他們也會回以善意的回應。青少年頂嘴也不是壞事,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只是表達的態度比較不友善,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引導,而不是孩子頂嘴就是錯的、就要孩子認錯。

對話打破隔閡

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說,父母也需要學習,因為父母常用既有觀念和自身經歷來看待孩子,但其實父母對待孩子,需要更打開心胸,多看、多聽、多交談。台北市社會局科長王惠宣也說,社會局1年約輔導800位青少年,這些孩子有的是中輟生,有的家境差,有的則是無法融入升學式學校,需要我們用另一種語言、方式來帶領他們。

紀惠容認為,青少年在叛逆時期,時常會覺得父母不懂他們,父母就是老一代的,因而瞧不起父母、覺得父母都是老古板、又笨又固執,此時彼此要做的,應該是用對話來解除不理解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