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不安 厭食患者一人飾三角色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厭食症患者常會同時扮演著拯救者、加害者、以及受害者3個角色。」治療師陳夢華受訪時表示,家庭中也會出現三角關係,而不好的關係常會出現拉攏、拉同盟的現象。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說,父母常衝突,女兒就會扮演起「第三者」想要化解不安感。
「在僵化家庭中,父親或母親有一方可能處在較弱勢的情況下,」心理治療師陳夢華受訪時解釋,不論是父親或是母親,若有一方長期比另一半還要弱勢、受委屈,此時為了拯救受苦的一方,或稀釋父母的衝突,女兒會將父母不好的感情互動挪移到自身上,結果透過身體反應出雙親壓抑的狀態,如:厭食症。
「拯救者不會永遠只當一個拯救者,他同時還會變成加害者以及受害者,等於一個人分飾三角。」陳夢華說明,在外在部分,患者會認為「為什麼她做得再多都不能改變現況?」而逐漸感到氣憤、焦慮;在內在部分,又會覺得自己也很委屈、很可憐,為什麼都沒有人懂得她的用心良苦?因而陷入外在激進、內心自卑的「負向的心理循環」。
「嚴重的是,這種負向心理循環還會遺傳給下一代,」陳夢華強調,已經陷入負向心理循環、且這種循環還得到平衡的患者,會將這種行為傳承給下一代孩子,心理學研究中稱之為「心理模仿」。楊聰財指出,患者除了當起挽回父母關係危機的拯救者外,看到加害可以得到權力,耳濡目染下也會成為加害者;看到被害會有被憐憫、心疼等收穫,於是一人分飾起三角。
「社會造就逢人先看身材的風氣,也容易刺激到有情緒障礙的厭食症患者。」楊聰財指出,在倡導「減肥」、「瘦就是美」的社會中,減肥診所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但正確的減肥應該要看BMI指數,而不是一昧地追求體態。醫師呼籲,最好的減肥方好就是自我控制:運動、好好睡覺、保持正面情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