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相似的記者會得找新梗。早上在查董氏基金會的反日菸廠資料時,發現差不多的內容分別在去年年底監察院調查、6月底董事反日菸廠記者會中都出現過。董氏相同的在喊菸廠的健康危害、在地合法後的稅收減少,主要的訴求沒有變動太大的情況下,在到場前便寫了大約2段,整合了過去監察院的資料,與執行長的喊話。
到現場後、陳情未開始前,找了個機會項執行長詢問了監察院糾正的部分,衛服部已釋善意溝通成了我的新聞比較「新」的其中一個點。接著在記者會中觀察到有菸害防制法、文化法律教授的發言,雖然與新聞稿8成相同,但因自己的法律底子,能夠較針對細節向教授詢問,如新聞稿中指出的「外國人投資條例」到底政府如何置之不理?未來會造成什麼情況?撤銷執照後是否得賠一筆錢或做行政爭訟?
這些小細節雖不是最重要的點,卻是能使文章通順、邏輯流暢的指引標,而在聽教授訴說的當下,其實發現其他記者雖然在聽,但卻不認為是需要記的,反而問了以前新聞就有的一些細節。
以前在學校時,新聞老師總是鼓勵說,「不是大傳底子沒關係,你讀法律,未來媒體要司法新聞,就只能派你去寫,一般人不會懂法律該注意的細節。」這句話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