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拉瓦克族的漂流 (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6/08/04 18:11 點閱 1729 次
高雄市政府為落實都更計劃,拉瓦克部落面臨被拆除命運,族人被要求遷居到小港區國宅,但六年期限屆滿後,遷居的居民在沒有能力至他處租屋的情況下,再度回到建隆部落。(photo by 網路截圖)
高雄市政府為落實都更計劃,拉瓦克部落面臨被拆除命運,族人被要求遷居到小港區國宅,但六年期限屆滿後,遷居的居民在沒有能力至他處租屋的情況下,再度回到建隆部落。(photo by 網路截圖)

蔡英文總統走出總統府,與原民團體對話、道歉,但就在同一天,高雄拉瓦克族人仍在為爭取原民的土地正義,以生命守護斯土,為爭取生存之地而奮鬥。

1954年,拉瓦克(Ljavek,排灣族語為河岸、海岸之意)加上後來陸續抵達的魯凱、卑南、鄒族、阿美等族人,從屏東三地門、瑪家、泰武等地來到高雄,在前鎮「復興木業」鄰近港區的地方落腳,因地緣關係,從事木材搬運工的原住民,多數在「復興木業」工作,也因地利之便,很自然就形成聚落─拉瓦克部落(建隆部落)。歲月悠悠飛逝,族人們已在此生活超過一甲子的光陰。

被迫遷離原部落

1997年,高雄市政府為落實都更計劃,拉瓦克部落面臨被拆除命運。當時為安置部落內的14戶居民,族人被要求遷居到小港區國宅,但只允諾六年的租賃期,期限屆滿後,遷居的居民在沒有能力至他處租屋的情況下,再度回到建隆部落,住民最多達26戶,120多人。

2011年,高雄市政府通知要在2012年2月進行拆除,居民出示房屋稅、土地稅稽徵、繳稅資料,以及水電繳費及門牌證明,要求市府就地合法。

於是,一場為居住正義而奮戰的生存之爭,在高雄市的都市叢林裡,演繹著拉瓦克族人的城市漂流記事。居住權是〈憲法〉與〈兩公約〉保障的基本人權,但是在台灣仍四處可見居民被迫遷離的事件發生。由於市府以部落土地屬市有地,因都更和亞洲新灣區開發案之需要,必須拆除部落建物。市政府為避免動用公權力迫遷,承諾與居民溝通,尋求共識,並優先處理空戶。

不接受「佔用戶」汙名

拉瓦克族人主張部落先於建築法規的頒布而存在,甚至早於財政局接管土地近50年,不接受市政府以「佔用戶」污名化。拉瓦克族人的護土聲浪,是城市移工生命的吶喊,沒有土地,就像在異鄉飄零卻又心繫著祖靈的召喚,這片土地對政府或是財團而言,不過是資本主義下,種植著花花綠綠的鈔票,但對拉瓦克族人來說,卻有著對斯土的執著與深情。

對離鄉背井身處異地的原住民而言,這是 拉瓦克族人的城市漂流記事,也是拉瓦克族人的「還我土地」運動。當你驅車前往夢時代商圈,行經中華五路,在跨越前鎮河之前,老舊部落的鐵皮屋裡,有一群來自屏東故鄉的排灣族原住民,正在高雄市的一隅,為屬於拉瓦克族的土地和居住正義而奮鬥。

【拉瓦克屬於高雄】
拉瓦克是高雄城市記憶的一部分,攸關拉瓦克部落未來的最佳劇本,在於高雄市政府能否尊重原住民土地使用權,讓部落就地轉型,規劃原住民特色商圈,以此為基礎,發展區域內多元文化,融入亞洲新灣區美麗的願景。在此之前,誰來替少數族裔說話,讓拉瓦克部落不再是繁華城市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