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都市高溫 專家:可依靠河流

鄭羿菲 2016/08/02 18:56 點閱 9041 次
面對高溫熱浪環境,台北盆地可多依靠水流將熱能疏散出去,讓熱島效應減小。(photo by wikipedia)
面對高溫熱浪環境,台北盆地可多依靠水流將熱能疏散出去,讓熱島效應減小。(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各國在改善高溫對人的衝擊環境,不外乎是加裝空調、改善通風、增加水流環境、及推廣綠建築等都市工程。」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2日接受專訪時表示,台北盆地受限於地理環境,無法在通風項目下功夫,能做的便是運用新店溪、基隆河、與大漢溪將熱能帶出台北,而目前這3條河流在水流量及水質都有改善空間。

台北在7月高溫超過35度的天數高達27天,打破了2003年7月高溫26天的紀錄。天氣風險公司環資部總監賈新興在臉書上推測,今年從1月以來的高溫天數已有55天,或許8月中就會打破「2014年高溫天數最多61天」的紀錄。

改善通風及水流區

歐洲在2003年8月,約有7萬人因暑熱因素死亡,光是在法國就有超過1.5萬人被熱死,一度躍上國際新聞,面對大環境持續暖化,台北該如何調節高溫環境?汪中和2日接受專訪時分析道,「當年歐洲各國之所以熱死這麼多人,是因為往常的溫度都較低,裝設空調不普及,」現在不只是歐洲,連俄羅斯都在推廣加裝空調,以降低高溫對人體的衝擊。

汪中和說,除了加裝空調外,世界各國在面對都市熱島效應時,多運用改善通風與水流區域,讓長時間的日照熱能可被導流出去,像是增建公園、池塘與湖泊等。他舉例說,韓國的漢城有一條清溪川,曾被改建為高速公路,後來又拆掉做成人工溪流,「此舉降低了附近的環境溫度約4度,對當地的環境溫差影響非常大。」

三溪成台北優勢

「台北盆地有新店溪、基隆河與大漢溪,具有得天獨厚疏導熱能的功用。」汪中和指出,台北受限盆地的地理因素,只要被高壓籠罩就會出現氣流下沉效應,在通風受先天因素的限制下,無法改善太多,但在水流導熱上可多下功夫。

汪中和認為,「只要提高三條溪、河的基本水流量,流速越快散熱效果就越好,且也應加強水質,讓水生植物可以生長越多,對環境的調節效應將更高。」他說,雖然過去中央、地方政府都有在努力改善,但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更進一步加強。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都市的綠化也有助於疏散熱能,只要都市的綠化差,通風條件就會更差,民眾只好依賴空調,但空調排出的熱氣又進一步讓都市更熱,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