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呆錢」淹腳目? (林建山)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6/07/07 14:24 點閱 1993 次

在1980年代臺灣經濟狂飆時期,「臺灣錢淹腳目」是對臺灣經濟奇蹟的積極恭維,但也是對臺灣人亂愛炫富的一句負面諷刺話。不過,最近這十年,臺灣社會所新嶄現出來的「呆錢淹腳目」現象,則是一個相當令人難過,同時也增添了諸多對未來展望轉為暗晦無光的怳味。

銀行呆錢大增近一兆元

臺灣資金過剩、銀行爛頭寸浮泛,在過去一年中央銀行利息不斷減碼的過程,更為凸顯。

根據國內各大行庫最新出爐的年報統計,由於2015年景氣不佳,加上下半年後迭迭吹起的降息風,八大公股行庫竟在短短一年之內,大舉湧入新存款,使其總存款量餘額,相較於2014年底足足增加了9,200億元以上,其中光是台銀一家就大增了將近2,900億元,年增幅8%,創下自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以來7年之冠,這種爛頭寸浮額泛濫情勢,直讓公股行庫大為心驚膽顫。

連四度降息的負效應

中央銀行降息政策的迭迭行使,已造成國內行庫手上握有過多貸放無門「呆錢」的處境,顯得越發不堪。自表面上看,中央銀行連四度減碼降息政策的效應,應該對於銀行存款與放款會有立即連動影響,但在實務上,卻是率先反映在放款業務上,在存款方面因為既有期約關係,除了活存反應較快,其餘則須滯延到存款屆期解約之後,才會有所反映。特別是,先前許多採取固定利率計息的定存戶,即或是短到1年期的定存,行庫都得照舊利率水準付息到期滿為止,在新約期展開之後乃得降息。

在這波存款大漲潮中,受災最慘重的是台銀,一下子湧進了將近2,900億元的存款增量;2008年底,台銀的存款餘額為2兆9,863億元,歷時2年的世界金融海嘯時期,當時台銀總共湧入逾7,000億元新增存款,造成極大爛頭寸重壓。當台銀還來不及完全消化掉上回金融海嘯那一波爛頭寸衝擊,現在竟又再度遭受到新不景氣浪潮襲擊。

不能拒收「呆錢」

除了台銀,其他多家大型公股行庫,也同樣遭受存款量大增的撞擊,例如在2015年,兆豐銀增加1,500億元、一銀增加1,200億元、合庫增加1,100億元、彰銀增加1,060億元、土銀增加100多億元,合計八大行庫在2015年一年內,總共增加超過了9,200億元存款,增幅在5%以上,已造成銀行愈來愈大的資金氾濫壓力。但是,來自民營銀行「介紹」的存款,因公股行庫不得「拒收存款」,更使這一爛頭寸重壓變成為當前銀行業的新危機。

儲蓄率回升到新高

臺灣社會游資充斥的首要背景因素是,過去20年國內外經濟大小環境的變化太過急遽,致使國民儲蓄率出現重大起伏變化。

1960年代以前臺灣社會儲蓄率概皆高達40~46%之間,是經濟學家孫震教授認為「經濟資源嚴重閒置」的時代;之後,經濟勃發的「臺灣奇蹟」階段,社會資金在製造業及貿易業蓬勃昌盛時期,儲蓄率曾經降至20%以下。

但是,李扁政權「鎖國經濟政策」大擎,國民儲蓄率再度回升到33%的新高水準,跟全世界其他國家平均只有17%的情況相較,這種「社會經濟資源閒置」惡況再度湧現。這是臺灣游資過剩,以及銀行爛頭寸浮濫的最主要背景因素。

應鬆綁稅制勞動法制

所以今天蔡政府林內閣想要有效運用這些超額儲蓄及銀行爛頭寸的「社會閒置資金」,使其能成為振興再起臺灣經濟新動能,則首要積極鬆綁的是「仇富反商」稅制,以及嚴重劣化臺灣投資營運要素成本的「過度勞動保護主義」勞動法制,同時,更須要立即減少政府「有形的手」之過度伸入,干預民間工商經濟部門,以至過度介入廠商企業的「自主經營權責」領域,如此臺灣經濟才有再造再起的可能。

但是,從現在的政經情勢及兩岸緊張關係發展狀況看,恐怕要讓蔡政府林內閣落實體現,至少也得三五年後,才有真正看得到新曙光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