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TPP 台養豬業如何轉身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07/03 14:07 點閱 1466 次
政府可按台灣養豬業者的圈養制度與規模,訂定產業革新的辦法。(photo by bbc 臉書)
政府可按台灣養豬業者的圈養制度與規模,訂定產業革新的辦法。(photo by bbc 臉書)

台灣養豬戶近8 千戶,產值高達664 億6300 萬,占畜產業產值的44.3%,以及農業總產值4810 億的13.8%,對農村經濟發展貢獻相當大。

目前國內還未能自口蹄疫區除名,讓養豬成為內需產業,近年來國內養豬業面臨諸多疾病困擾如假性豬瘟、小豬流行性下痢、藍耳症等,增加使用抗生素量,去年達512 公噸,不僅提高生產成本,也造成病菌抗藥性越來越強對人體健康形成隱憂。

面臨內外夾擊

加以美國含萊克多巴胺美豬來勢洶洶,挾其低生產成本優勢,將分食國內豬肉市場,根據官方估計,一旦開放美豬進口,豬農恐損失143 億元,可能造成失業人數達1 萬到1 萬2 千人,將對本土養豬產業造成嚴重衝擊。在內外因素夾擊下,養豬產業正面臨空前危機。

國內養豬產業面對困境該如何華麗轉身,成為全球養豬新貴,建議可以積極採取下列措施:

  1. 產業輔導須因地制宜:國內農業(包括養豬產業)經營理念、規模、資金、技術、設備、行銷能力等並不相同,因此承受TPP 衝擊的能力也不盡相同,亦即國內養豬形態同時存在農業1.0、2.0、3.0、4.0 不能一概而論,須因地制宜。

按圈養規模分類

例如,可以依理念、技術、規模、設施等為指標將國內養豬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已是企業化生產經營者(約占兩成),所生產的豬肉屬高等級,可與進口含「萊克多巴安」美豬做出清楚的市場區隔。

第二部分屬中等規模農戶(約占六成),所生產豬肉品質中等,應由試驗研究機構籌組技術服務團, 協助養豬戶技術升級,並由受益產業協助進行整併擴大經營規模,發揮規模經濟優勢。

第三部分為屬傳統老舊養豬戶(約占兩成),養豬規模小、無力有效處理排泄物對四周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若養豬戶無意願繼續經營,可以媒合企業承購規劃做其他農業經營;若有意繼續經營者, 則可以請企業協助農戶進行沼氣發電、汽電共生、農田種電、太陽能發電等,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還可以增加農民收益。

建立安全防禦體系

  1. 逐步朝向禁止使用抗生素: 可透過各類媒體、網路等宣導,讓民眾充分了解養豬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及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後遺症,讓消費大眾支持禁止使用養豬飼料添加抗生素。

  2. 加速從口蹄疫疫區除名:台灣被列入口蹄疫疫區、禁止豬肉出口長達19 年,台灣豬肉若能恢復外銷將對整體產業有相當大的助益。為此農業主管部門應該將其列入所屬試驗研究機構的重點工作項目並專案管考,尤其要避免因智慧財產權和技轉金所造成研究方向偏誤以及延遲新技術移轉農戶的時程。

面對自由貿易對台灣養豬產業帶來的創造性破壞,無論有無美豬進口壓力,為了養豬產業的永續發展,國內養豬結構與體質確實到了需要全面調整的時刻,能否華麗轉身成為東方優質養豬典範,考驗豬農的決心與政府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