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專題2》台中小企業靈活 軟實力佔優勢

鄭羿菲 2016/06/27 16:30 點閱 8622 次
專家認為中小企業策略靈活、高品質產品與軟實力文化,是企業南向發展的優勢。(photo by wikipedia)
專家認為中小企業策略靈活、高品質產品與軟實力文化,是企業南向發展的優勢。(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台灣中小企業對於市場的走向、制定策略運用上,都很靈活,這些都會是台灣產業南向的優勢。」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受訪時表示,但成敗關鍵仍在於中國會不會反對。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嚴震生與民進黨立委林靜儀都認為,台灣服務業軟實力遠勝中國,醫療產品、工具機等高品質,都具有產業優勢。

小英政府制定台灣南向政策,陸續端出成立南向辦公室、觀光局加強東協與印度免簽等政策牛肉,在中國企業阿里巴巴花費10億美元,入股東南亞最大電商平台Lazada相比下,台灣產業在政府前進東南亞的大旗下,是否具有足夠優勢?

服務業軟實力遠勝

張亞中接受訪問時表示,台灣的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相對於中國集團式企業,對於市場變動的靈敏度,與策略運用上的靈活度,是最大的優勢。

除了靈活度之外,嚴震生認為,台灣在服務業以顧客為主的態度、通路等,享有口碑,有很多經驗可以與東南亞國家交流,是企業軟實力的優勢,「另外,台灣在生產產業機器的機械工具機,技術與品質都領先中國與東南亞。」

曾經隨非政府組織「無國界醫生」多次前往東南亞、印度的林靜儀以自己過去所見說,在醫療產品方面,如牙科診療椅、藥品等,及食品產業的品質,台灣都高過東南亞或中國的企業,「但過去大部分只從中國進口,民眾沒辦法挑品質更好的產品,未來政府若能打通進出口管道,台灣產業產品在品質上或許可以一爭雌雄。」

關鍵仍在中國態度

「企業南向的障礙在於,政府怎麼說服中國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張亞中指出,台灣先天性的障礙在於國際不承認台灣是個「國家」,而經濟必然與政治掛勾。另外,文化理解、經濟投資互補性,及參與區域整合等方面需多加著墨。

張亞中認為,東南亞國家的伊斯蘭教文化,政府需多輔導企業掌握、理解,且須定位台灣企業前進東南亞究竟是投資還是生產的角色,若是生產角色,則需要強調互補性。

「台灣是否能加入東南亞的區域組織,如RCEP、TPP等,應是未來企業南向是否成功的指標。」嚴震生表示,台灣與菲律賓、越南等國際關係,在未來會否因南海判決而受影響,也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