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困境 新政府不可輕忽 (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06/26 14:09 點閱 1926 次
台灣的養殖主力青斑,已漸漸被大陸當地育成的龍虎斑搶走市場。(photo by 網路截圖)
台灣的養殖主力青斑,已漸漸被大陸當地育成的龍虎斑搶走市場。(photo by 網路截圖)

媒體報導由於輸中石斑魚數量銳減,今年1-4月出口量僅6048噸,產值15.4億元,價量齊跌,目前國內石斑魚價格又處於低檔,養殖漁民正咬牙苦撐,希望政府伸出援手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有民代將原因歸咎於中國大陸是用國家的力量來幫助當地的石斑魚養殖產業發展,但是別忘了台灣也運用國家的力量全力來推動養殖石斑魚產值倍增計畫,關鍵在於台灣並沒有以最佳陣容及最好的戰略來打這場硬戰。

台灣養殖石斑魚產業會遭到挫敗主要原因有下列幾點:

政策貿然上路

政治凌駕專業;要推廣一項產業事先必須經過技術、競爭力、市場、投資報酬等評估,而馬前政府並未經過仔細評估即將石斑魚產業視為ECFA的政治樣板;為達到政治宣傳效果,馬前政府貿然訂下四年內達成石斑魚產值倍增的計畫,投入大量經費對其他養殖漁業產生排擠效果。

而相較於開拓其他國家市場的複雜與困難度,中國官方在政治考量下,透過ECFA簽定給予輸中的石斑魚種種優惠(如進口關稅降為零,開放特定口岸讓活魚運搬船可以直航靠岸、簡化活石斑魚通關檢驗流程等),儘管筆者多次提醒政府及業者,不要一窩蜂養殖應審慎評估分散風險,只是漁業署為達成目標,多方鼓勵國內業者投資養殖石斑魚,導致台灣養殖石斑魚量暴增,國內消費量僅2-3成,外銷數量中九成九以上賣到中國大陸(含香港),雖達到預期目標,卻種下今日苦果。

養殖技術保衛戰

技術大量外流;台灣的繁養殖技術在兩岸漁業競合中曾經一枝獨秀,由於石斑魚屬高經濟魚種,早期中國沿海有零星養殖石斑魚,但是在種苗供應、養殖技術、病害防治、飼養管理等方面遠不及台灣。

後來中國石斑魚養殖戶透過台商、學術交流、台灣民間養殖業者及團體等管道,學得台灣的繁養殖技術,讓當地養殖業者在魚苗繁殖、石斑魚越冬養殖、人工配合飼料研發、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有了長足的進步,後來居上。去年中國大陸石斑魚養殖產量已經超過十多萬公噸(台灣養殖產量僅2萬多公噸),尤其中國大陸育成的龍虎斑,品質更勝於台灣養殖主力的青斑,且較龍膽石斑平價,消費市場接受度明顯優於台灣石斑魚,對台灣的石斑魚產業生存造成威脅,如何保住核心技術,攸關兩岸產業競爭力翻轉。

夜郎自大積習難改;兩岸產業(包括農漁業)競爭猶如龜兔賽跑,過去台灣在養殖漁業技術上確實優於中國大陸,但是這些年情勢已經轉變,中國部分養殖種類如吳郭魚、歐洲鰻、石斑魚、紫菜、對蝦、鮑魚等超越台灣在國際市場獲得佳評,而我國政府高官卻還活在中國大陸養殖漁業不如台灣的舊思維中,非等一覺醒來發現風雲變色,才後悔莫及。

新政府想組國家隊推動國內經濟成長,能不能記取石斑魚的慘痛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