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救糖尿病 醫:有病變疑慮

林亭妤 2016/05/26 18:23 點閱 11587 次
醫師表示,胃部手術治療糖尿病的效果也不是百分百成功,且要承擔手術後遺症。(photo by users cocoparisienne on pixabay)
醫師表示,胃部手術治療糖尿病的效果也不是百分百成功,且要承擔手術後遺症。(photo by users cocoparisienne on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針對全球主要糖尿病組織將胃部手術定為糖尿病患的標準治療選項之一,台大醫師王治元表示,胃繞道手術一開始本是針對肥胖者設計的,第二型糖尿病肥胖患者適用胃繞道手術有條件限制,且術後也有胰臟病變的可能。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都表示,擔心營養的攝取、手術後遺症等,醫師不會建議一般民眾做胃部手術。

手術後,營養攝取缺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王治元26日受訪時指出,目前的臨床研究報告都顯示,做胃繞道手術的病患身體BMI指數>40者占大,。「BMI指數>40的人多屬於病態性肥胖,就算靠飲食控制也無法把體重降下來了。」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則表示,亞洲人一般建議BMI身體指數大於30再考慮做手術。

游能俊指出,應該說因為「中、重度」肥胖會引發更多併發症,不得已才進行手術。輕度肥胖者不是不建議做手術,但患者要想清楚術後的後遺症,包括:代謝手術會導致維他命、鈣質攝取不足;因為胃被切小,從此以後飲食習慣不可逆,只能吃那麼一點點的量,這些患者都要有心理準備。

若是BMI指數介於30~35之間的第二型糖尿病患,醫師多讓他們自主選擇是否進行胃縮小、胃繞道手術。但是目前的臨床個案中,並沒有BMI指數<30的糖尿病患接受胃部手術治療,王治元解釋,「因為沒有那個必要。」

東西方減重需求不同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說,全球主要糖尿病組織的這個發表,適合對象應該是針對美國人。他提出三個觀點,第一,美國人做手術有醫療給付,但台灣沒有補助很多;第二,美國人5成都有肥胖問題,他們有很大的減重需求;第三,若3、40歲就切胃,從長期來看,到了老年營養的吸收可能不足。

杜思德建議,糖尿病患者BMI身體指數>35、沒有糖尿病的人BMI身體指數>40,再考慮進行胃部切除、繞道手術。

胃繞道手術是把胃切成大胃和小胃,小胃會直接轉接到十二指腸。這項手術會讓體內賀爾蒙分泌環境大改變,而近年來研究發現,食物直接從胃導入後端的腸道,會刺激腸內升糖激素分泌,此激素能刺激胰島素分泌,進而重新控制住血糖。

手術不適用所有患者

「但是胃部手術只適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王治元表示,第一型糖尿病的病發原理機轉不同,胃部手術對第一型糖尿病「英雄無用武之地」。

此外,王治元提出手術中、後疑慮,第一:胃繞道手術的任何接合點都可能發生滲漏,傷口沒有完全癒合,會造成食物、口水、以及細菌進入病患的腹腔,甚至導致全身性的感染,死亡率有1~2%。第二:刺激胰島素分泌,結果反而造成對胰臟的刺激太多。近年來的研究報告顯示,少數患者術後幾年,開始出現「胰臟腫瘤」。

不過王治元強調,胰臟腫瘤是因為胃繞道手術造成、還是病人本身的體質問題?目前醫學界是還沒有定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