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志願退休 易影響心理健康

謝宜帆 2016/05/26 20:17 點閱 10208 次
為照顧家中身體不便者而辦理退休者,面對生活角色的轉變與頓失工作,容易產生心理困擾。(photo by pixabay)
為照顧家中身體不便者而辦理退休者,面對生活角色的轉變與頓失工作,容易產生心理困擾。(photo by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謝宜帆台北報導】「你有預期自己要在幾歲退休嗎?」董氏基金會26日公布國外研究顯示,年紀尚未達65歲退休年齡、非志願退休者,如因需要照顧生病或身體不便的家人而辦理退休者,常會因為頓失工作角色和社會網絡,心理健康就容易衰退。

根據一篇發表於《老化與心理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生病、被裁員或照顧責任等非志願退休原因與心理困擾呈現高度相關。研究分析了約20萬名45至79歲的澳洲男性和女性的退休情形,以及退休後心理困擾原因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因生病而退休者有嚴重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最高,且心理健康問題隨著退休年齡升高而降低,直到70歲時才重新升高。

臺大醫院精神部林奕廷醫師表示,對現代人而言,工作幾乎佔據生活2/3以上的時間。因此,非志願退休者會因為失去工作角色與被迫退歇的原因產生巨大的壓力,出現焦慮、不確定感、睡眠與食慾的改變、記憶力變差,甚至有生理不適的現象,如胸悶、頭痛等。

他建議,當家中有非志願退休者,家人必須認識潛在壓力源,並擁有敏感度,主動關心退休者。當退休是因為被裁員、工作能力不佳等原因,退休者不容易主動與親友談論,可鼓勵退休者重新調整他們的生活重心。若因為要照顧家中父母而被迫退休者,建議留些時間給自己,培養興趣。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則建議,當面臨被迫退休時,可先評估自己目前的狀況,包括居住環境、經濟、人際關係上有什麼優劣勢,會比較容易定下心並想出適當的因應措施,也可積極列出十個近期或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並排出時間執行。有時在執行的過程中,能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及適應當下的生活。

如果非志願性退休者年齡在4、50歲,則可以考慮再次就業,找工作時不需要堅持原來的工作領域。其次,必須接受非志願性退休引起的失落感與鬱悶情緒,如果嚴重干擾睡眠、飲食等習慣,就應考慮求助專業人士。她也提醒,可趁此時建立運動習慣,嘗試健走、慢跑、打拳,參與晨間或傍晚的社區性運動團體,將會得到另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