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這裡是哪裡?我沒有病,為什麼帶我來看醫生?」台灣預防醫學學會表示,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平均每4秒就出現這類失智患者。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兆煒則表示,患者在失智初、中期常有記憶力下降、行動力不變的躁動情形,只要透過「懷舊療法」給予患者熟悉的環境,可延緩失智的速度。
陳兆煒指出,若發現老人家最近開始重複問題、說同樣的話等,要注意可能是失智前兆,及早帶老人家就診並配合藥物治療,才能或多或少延緩病情急速加劇。只是一旦罹患失智症,就是一條無法再走回頭的遺忘之路。因此,陳兆煒呼籲,從年輕時就要養成運動習慣,讓血管、大腦思緒保持靈活與暢通。
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18日於萬芳醫院記者會上表示,失智症分初、中、後期,每一期的患者症狀表現不一樣,初、中期失智病人會有往外跑、躁動的異常行為,後期患者則連行動能力都失去,照顧者需負起病人的生活起居。
失智症不可逆
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兆煒解釋,大部份的失智症患者都屬於退化性失智,包括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並且,只要發生前兆症狀,就是一個不可逆的失智過程,只能透過藥物、認知訓練療法等,延緩失智症狀變嚴重的速度。
「有人2年內就從輕度失智變重度失智,有人透過很好的治療,10年才變成重度失智。」陳兆煒認為,後輩若行有餘力,應該花多一點的時間陪伴失智的長輩,透過和長輩聊他過去的事情回憶、放他喜歡的音樂、煮他喜歡的菜色等「懷舊療法」,可以補強失智患者對事物認知的能力,減緩症狀惡化。
公益舞台劇發人省思
萬芳醫院也聯合亞東醫院、台大醫院等,製作失智症患者和家屬相處過程的公益舞台劇「月光下的記憶」,片段中演出,當你汲汲營營於人生事業,驀然回首卻發現曾經最親近的父母開始漸漸遺忘你時,那切身之痛與無助感。劇中扮演失智症患者兒子的林子恆呼籲,大家要及時孝順行愛,不要等到失去時才後悔不已。
公益舞台劇「月光下的記憶」於5月25~27日,在萬芳醫院、雙和醫院、市聯醫忠孝醫院演出,演員包括萬芳醫院急診部醫師、素人退休老師、失智症患者的家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