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神經罕病 復健出現奇蹟

李玥儀 2016/04/05 17:45 點閱 9649 次
彰基「罕見疾病醫療照護關懷團隊」期望社會大眾,成為罕病病友在生活、醫療、安養照護等方面上的支持與後盾。(photo by 彰化基督教醫院)
彰基「罕見疾病醫療照護關懷團隊」期望社會大眾,成為罕病病友在生活、醫療、安養照護等方面上的支持與後盾。(photo by 彰化基督教醫院)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李玥儀報導】靠音樂復健,走出陰霾!彰化基督教醫院5日舉辦記者會,與現場病友及病友家屬一同獻技表演太鼓,伴隨整齊劃一的鼓聲,為將於9日推出的「愛。延續 神經罕病音樂會」暖身演出,期望這份「愛」能透過活動,讓更多人藉由不同的途徑來認識罕見疾病,並成為罕病病友在生活、醫療、安養照護等方面上的支持與後盾。

彰化基督教醫院跨部門單位所成立的「罕見疾病醫療照護關懷團隊」已邁入第4年,有感於深刻感受罕病病患的生存及醫療困境,5日院方邀請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常務理事暨太鼓隊團長林秀成,分享守護小腦萎縮症妻子長達31年的心路歷程,並與3名企鵝家族病友及病友家屬(2名病友、1名病友家屬)一同獻技表演太鼓。

「沒有退步,就是進步。」林秀成表示,小腦萎縮症的退化程度,難以用言語形容,病友因為惰性,站不穩、怕跌倒,就越懶得動,所以在家自動做復健,這是不可能的事,非得要推著他們到復健醫院去,見到旁邊有人做復健,心裡不好意思才跟著做。

協會太鼓隊成立至今7年,聘請老師推廣太鼓復健方式,配合著音樂的節奏,病友就有一直打下去的意願及動力,也就不需要有人協助在旁拉著手打鼓。而因為病友行動的不方便,林秀成也期望音樂會當天,大家能以包容、鼓勵的心,給予病友們支持。

林秀成也說到,家屬的精神壓力不亞於病人,沒有親身經歷,無法感受家屬的內心,他的妻子29歲發病、3年多前辭世,途中被妻子報警家暴、被妻子懷疑搞外遇,他的2個孩子在19歲時也被醫師檢驗出帶小腦萎縮疾病基因,讓他萬念俱灰,妻子走了之後,自己接受心理諮商1年才走出陰霾。

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暨神經內科醫師劉青山指出,小腦萎縮症的正式醫學名稱是「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患者的小腦、腦幹和脊髓會產生退化性萎縮,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其中50%致病原因是遺傳性。患者的心智不受影響,但身體漸漸失去控制,以漸進式步伐不協調為主,伴隨手部協調動作,言語、眼部活動等動作失調。

目前小腦萎縮症醫學上並無有效治療方式,僅能舒緩症狀及減緩惡化;唯有盡可能提早復健治療,使患者盡可能維持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