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可當合作父母 許孩子心理安全

江岱蓉 2016/03/31 18:33 點閱 8362 次
現代婦女基金會提醒面對離婚的夫妻先學習成為「合作父母」,給孩子身心健全發展的環境。(photo by 江岱蓉/台灣醒報)
現代婦女基金會提醒面對離婚的夫妻先學習成為「合作父母」,給孩子身心健全發展的環境。(photo by 江岱蓉/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江岱蓉台北報導】夫妻離婚後更要合作,將家庭關係轉為照顧孩子的夥伴。由於近日殺童新聞事件,孩童生命安全問題再度受到關注,但也應注意兒童的心理安全。根據主計處統計,民國104年有53459對夫妻辦理離婚,離婚帶來的情緒層面與親子關係的改變,可能造成兒童的精神疾病和人格變異。

現代婦女基金會31日舉辦「離婚前,學當合作父母─離婚父母親職重建記者會」, 提醒面對離婚的夫妻先學習成為「合作父母」,恰當處理離婚後續問題,大部分的離婚案件,父母不是對子女避而不談,就是不斷向孩子哭訴,命令孩子選邊站,甚至遷怒於孩子,加強孩子被遺棄的感受。

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美薰表示,超過六成的婚姻家庭服務案件都和未成年子女議題相關,顯示子女成為父母離婚後訴訟延燒的戰場。她提出離婚父母親職重建的四大原則:包含減少衝突、共同向孩子說明父母必須分開的狀況、調整心態,將雙方關係轉為照顧孩子的夥伴,也可善用資源,尋求專業幫助。例如現代婦女基金會出版「分居父母親職聯絡簿」,以文字取代語言溝通,避免衝突。

「建立愛的環境,陪伴孩子成長」,現代婦女基金會外聘督導李麗慧說,現在的父母愛孩子,但卻不曉得用什麼方式來愛他們,有時沒離婚的衝突比離婚後的家庭衝突更大,不僅造成孩童產生心理陰影,甚至懷疑自己的身分認同。如當父母面臨衝突批評對方不愛孩子,會使孩子認為自己不受喜愛而否定自我價值,甚至影響未來親密關係的發展。

台北地院民事庭庭長徐麗瑩說,通常會到法院求助的家庭,已經到達高度衝突,對立和憤怒的情緒更深,曾有案例是,父母雙方不溝通,但一說話就破口大罵,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的不是,孩子為了對眼前父母表示效忠,可能導致情緒錯亂,不知如何面對,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造成心理壓力。

「最好的方式就是雙方都願意進行正向溝通的方式」,林美薰說,父母都應該把孩子的需求放在最前面,不應把對彼此的憤怒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給孩子身心健全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