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更易失智 家中老人逃避交流

林亭妤 2016/03/24 21:24 點閱 9740 次
若是發現家中老人出現聽力障礙、講話變大聲,小心未來恐造成失智。(photo by users geralt on pixabay)
若是發現家中老人出現聽力障礙、講話變大聲,小心未來恐造成失智。(photo by users geralt on pixabay)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失去與外界聲音的連結後,大腦神經會失去活化作用,讓失聰成為失智的導火線!振興醫院醫師力博宏24日在記者會上指出,「孩童的聽說讀寫能力首先建立在聽力發展。」他說,失智不只是老人的問題,若未好好保護耳朵,年輕人也有罹患失智的風險。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聽力損失第8年起智力就可能開始退化,伴隨高齡化社會來臨,此情況將越演越烈。生活中的噪音、病毒感染、遺傳性因素等都會造成「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是最常見且不可逆的損傷。

振興醫院聽力師連孟如表示,耳道內的「毛細胞」負責感知聲音並解析,若是受損就會像相機的畫素一樣一片模糊,久而久之許多老人因此害怕和外界連繫,影響日常溝通,最後陷入失智困境。

力博宏醫師強調,老年性聽損並非年老才出現,只要長期暴露在高分貝環境就會造成毛細胞受損。「盡量不要在嘈雜背景下用耳機聽音樂,以捷運的60分貝為例,戴耳機勢必要大於60分貝才聽得到,人耳最久只能在88分貝下暴露4小時。」

連孟如提出國外研究數據,在65歲以上老年人口精神病中,老年憂鬱占了五分之一,而老年憂鬱多半為失聰引起。聽力受損程度越高,心智功能衰退幅度也愈大,因為聽不見而必須讀唇型、猜測別人語意造成的孤獨感是造成老人封閉交流的第一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