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咬狗與跳針傳播之反思 (李復甸)

李復甸 2016/03/20 16:14 點閱 1771 次
當前受眾的選讀性逐間提高,媒體或社群網站為因應這種變化而有不同的發展模式。(photo by ad-hub.net)
當前受眾的選讀性逐間提高,媒體或社群網站為因應這種變化而有不同的發展模式。(photo by ad-hub.net)

資訊的傳播本來是主動放送的 (casting)。無論報紙、廣播或電視,都是綜合有所謂新聞價值的資料「餵」給受訊的閱聽者。當然,這些受訊者也會對媒體報導「人咬狗」與「狗咬人」的判斷多有意見。

但是,一個正規的媒體,在新聞道德的框架下,還是有些堅持的。至少,在美國HBO電視連續劇《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還是以新聞道德與傳播原理,作為戲劇張力構架的影集。

受訊者選讀性日高

到了網路時代,資訊傳播的選讀性 (selective)愈來愈高。不管媒體供應多少新聞內容,受訊者可透過網路與電腦挑選各自想要的資訊。媒體為了點擊流量與廣告收入計,慢慢就偏狹庸俗到投受訊者所好的話題上了。

在網路的入口網頁 (portal) 看到的新聞幾乎都是娛樂新聞、體育競賽、狗仔報導,甚至是含有性暗示的鹹濕文章為主。電視媒體則大量採集路口監視畫面、行車紀錄、Youtube花花世界做為報導主題,有時Youtube 中的一隻貓的動態就可以在一天中無數次重播,且數月後再播。

受訊者就像偏食的小孩,沉溺在自我關切的主題上,無論宗教、政治、娛樂都獨沽一味,自我強化信念到自我催眠,且反覆執行。意見領袖更利用現時代傳播的特性,專對選定的對象群作灌輸式的傳播,強化信念並激化作為。但受訊者客觀認事與一般常識卻貧瘠到幾近無知。

跳針傳播的危險

近年許多群眾運動或社會認知,常是在不對等傳播或是偏狹強化的傳播效果下塑造而成。「報導綜藝化」與「評論戲劇化」是新聞媒體的寫真。媒體更像是音響增幅器 (amplifier) 擴大修飾了所有的訊號。媽媽嘴凶殺案、醃頭顱案、北捷殺人案、大統假油案、頂新案、大巨蛋案、白色恐怖檔案、土地液化,各類犯罪案件甚或消費者報導,都成了一齣一齣驚悚連續劇。

檢察官與警察在有意無意間洩漏偵查秘密,更強化了「可看性」。至於被告在擴大效果之後,扭曲的真相是否可經司法受公平審理? 似乎不為媒體重視,也不再為社會所關心。真實的社會案件卻被看成「琅琊榜」,隨著觀眾要求選定主角,決定故事結局。偏狹強化報導的群眾運動造就了一些「跳針立委」,俊男美女立委又立時變成了喜劇角色,被媒體一再消遣。

「人咬狗」與「跳針傳播」或許是網路世代所不能免的現實。然而畢竟「偏食」還是不健康的,閱聽人們對這種偏狹強化的傳播,不能有所警惕與防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