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柯P先學會尊重電影人(胡幼鳳)

胡幼鳳 / 前台北電影節總監、楊士琪紀念獎主委 2015/11/26 18:18 點閱 13968 次
今年得到四項金馬獎的醉‧生夢死,就是率先在台北電影節得到最佳劇情片的獎勵的。(photo by 醉生夢死粉絲頁)
今年得到四項金馬獎的醉‧生夢死,就是率先在台北電影節得到最佳劇情片的獎勵的。(photo by 醉生夢死粉絲頁)

今年8月底,有個網路溫度計的網站根據關鍵字,統計出了台灣的十大熱門影展,台北電影節以懸殊的筆數擊敗金馬影展、金馬奇幻影展,成為十大榜首。

但事隔短短兩個月,已相繼傳出北影總監黃鴻端和主席李烈請辭,讓電影界人士一方面讚佩李烈有擔當,另方面也相當惋惜與震驚。

【粗暴的處理】
其實在台北電影節甫結束就有癥兆,九月中,台北電影節就傳出遭到來自北市府文化局高層的恫嚇:如果再不革新,走產業化的路線,就有人要揮棒趕人啦!他要台北電影節去學學高雄、桃園、新北市的影展。而每年十月依例召請民間人士舉辦的台北電影節諮詢委員會至今延宕未開。

累績17年聲譽的台北電影節,台灣電影人無不知台北電影節已是金馬影展之下台灣第二大影展,台北電影節的地位與影響力,使高雄、桃園、新北市等地方影展都曾向北影取經,文化局高層一席話聽在工作人員耳中真是情何以堪?面面相覷之餘,都說:這是台北電影節之死日。

緊接著10月台北電影節總監請辭獲准,接著11月23日主席李烈以無法捍衛台北電影節獨立運作空間為由請辭,而台北市文化局卻隨即宣佈由名攝影師李屏賓接任主席。

台北電影節的大地震過程,看在愛護台灣電影的人士眼中,一方面讚佩李烈捍衛北影獨立的勇氣,另方面也感覺市府處理失之「粗暴」。

【任人施展不開】
李烈在其辭職聲明中提到台北電影節有17年歷史,且在國際上已有名聲,「有那麽多的台灣電影,透過北影被看見:海角七號、九降風、不能沒有你、乘著光影旅行、沉沒之島、金城小子、築巢人⋯,如果沒有這個平台,他們很可能就淹沒在茫茫的商業市場大海中,不知去向。
北影做的,是文化。
可是當文化局要棄文化而選擇商業,當17年來從來沒有人干涉或下指導棋的型態要被改變,「主席」這個頭銜,便成為一個綁手綁腳的緊箍咒,因此,我選擇放棄這個讓人施展不開的身份。」

台北市府文化局的歷任局長,除了少數如李永萍、謝小韞非常清楚台北電影節與台北市影委會的定位不同,其餘多位首長從上台到下台,都還搞不清楚兩者有何不同。

【北影試啼聲】
台北電影節是個鼓勵台灣電影創作的平台,台北市影委會是協助國內外影視公司來台北取景攝製的平台,前者做為台灣電影與國際影展接軌、開啟市民觀影視野的窗口,後者則是致力於促進台灣電影產業化。如果以產業化來要求電影節,根本就是弄不清楚電影節的方向與定位。

台灣電影人都知道可以提槍上陣與大製作的港陸大片在金馬獎一較高下的,大部份都會先在台北電影節的平台先受矚目。像今年得到四項金馬獎的<醉‧生夢死>,就是率先在台北電影節得到最佳劇情片的獎勵的。

而台北電影節又以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與國際接軌,在全球影壇建立了名聲。很多國際影展選片人會於影展期間來台北觀摩、交流、選片,而北影每年也選映上百部國際電影新作,包括引介市場上難得一見的亞洲片給市民觀賞。

李烈是著名的電影製片,她難道不知道電影產業化的重要性? 但她清楚知道台北電影節的特色與方向、定位,是提昇電影文化而不是產業化。但可惜的是台北市文化局沒有讓她有發揮空間,未尊重北影的獨立性,且對自家電影節自貶身價,甚至不清楚其特色。

【電影節功能不在業務】
看到倪重華局長發出的五點聲明包括:要強化電影新語言、新科技、新行銷,引介亞洲新電影,鼓勵原住民、新住民等多元文化參與,這些我都舉雙手贊成,歷年來也見証北影在這些方面的努力。

但後面提到建立電影人才、資金、買主、國際合作媒合機制,建立台灣電影人才供應鏈,強化電影技術人才培育、交流、獎勵。這些做為台北市的電影政策,我也贊成,但這不可能做為一年只有三四千萬台幣預算的台北電影節的任務。因為如果沒有相對應的經費去辦市場展,或發揮影委會的功能,這些都只會流於口號而已

今年已68屆的坎城影展,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影展,每年都由坎城市政府支持大量經費,國際影展與市場展同時於5月舉行,但兩展獨立運作,各有各自目標與任務,市政府從未敢插手去下指導棋,因為讓專業的人發揮,才能真正做出傲人成績來。

坎城原本只是法國蔚藍海岸邊的小城,但現在每年數以萬計的全球片商、五千媒體到了5月就前往朝聖。坎城因電影而偉大,而坎城的居民只要做那一個月的生意就足夠吃一年了。

台北市由郝市長時代,就倡言台北是個對電影友善的城市,柯市長何時讓台北人因電影而偉大?可能要先從對的電影文化政策開始!或者至少先從尊重電影人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