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門神? 暢通人才有何不可(李若松)

李若松 / 資深媒體工作者 2015/11/24 19:39 點閱 1649 次
2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在台塑企業工作,是毛高文擔任台灣技術學院(現在的台灣科技大學)院長時,被王永慶挖角。(photo by Wikipedia)
2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在台塑企業工作,是毛高文擔任台灣技術學院(現在的台灣科技大學)院長時,被王永慶挖角。(photo by Wikipedia)

無論是公立與私立學校之間,企業界與學校之間,政府與學校之間,甚至國內人才都應該與國際人才流通;教育人才交流管道應該雙向暢通,整個教育體系活絡起來,社會才有進步創新的動力。

「私立學校門神」現象或許存在,但關鍵是私立學校聘請「有經驗與人脈」的教育部高階官員是「招財」還是「招才」?若只有大學校院長可以受聘到教育部高階主管,教育部高階主管不能轉到大學;狹獈的門戶之見,只會窄化人才拔擢通路。

以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為例,他一路就讀明志工專,並留校擔任助教,原本長期在台塑企業工作,是毛高文擔任台灣技術學院(現在的台灣科技大學)院長時,被王永慶挖角。

毛高文民國78年擔任教育部長時,延攬林聰明為技職司長,83年後接掌勞委會職訓局,民國90年遴選上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民國98年進教育部擔任常務次長、政務次長,102年元月退休後被星雲大師邀請獲聘南華大學校長。

從私立學校邀請知名產官學研人士擔任行政主管或教職,無非是「招財」或「招才」,若從爭取教育部補助計畫,目前都是外聘委員合議制,根本就不是教育部官員能夠操控,倘若學校沒有辦學績效、教師沒有研究成果,就算有總統、院長、部長當門神護航也無效,關鍵是曾任教育部行政首長或主管,有沒有能力管理學校,有沒有能力「招才」,爭取好老師任教、吸引學生來就讀。

一間面臨倒閉的學校,因為金融集團接手,就變成金字招牌的學校;另一所赤字累累的高校可改為中小學,不只看誰當門神,還要看廟裡拜的神靈不靈驗?

我不僅鼓勵教育部要與私校人才交流,最好連教育部中階主管也給輪休一年到各級學校實習,看看教育部要求配合視導、填調查表單及公文「多如牛毛」,若讓教育部科長去體驗小學校處室當組長或主任的負擔,就應該知道該如何簡化公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