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峰會的政治經濟學(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5/11/03 20:32 點閱 1667 次
日本則由安倍提出的「安倍經濟學」三箭後續動能,但不足以讓日本經濟快速復甦。(photo by Wikipedia)
日本則由安倍提出的「安倍經濟學」三箭後續動能,但不足以讓日本經濟快速復甦。(photo by Wikipedia)

中日韓重啟中斷3年之久的領袖高峰會,一如各方預期,並未達成重要協議,卻為東亞經濟一體化注入催化劑,台灣在東亞經濟加速整合腳步之時,已沒有蹉跎的空間。

中日韓三國各自在主權議題上,各存在著懸而未決的爭議─中日的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日韓的獨島/竹島;在歷史問題上,彼此糾結於歷史恩怨,中日間為日本軍國主義復甦、官員參拜靖國神社嫌隙日深,日韓則對慰安婦問題的政治考量各有立場。

【陳年夙怨 峰迴路轉】
政治與歷史的因素,使得自2008年開始舉行的領袖高峰會,在2012年因日本將釣魚台列嶼國有化和慰安婦問題,中日韓各自關係生變,峰會因此中斷至今。

這場峰會雖然未簽署合作協議,但通過聯合宣言,在形式上等同宣告彼此皆同意拋開歷史仇恨,恢復自2010年中斷的高層經濟對話。從國際經濟的角度,可以看出東亞3個重要經濟體,面對區域經濟整合的焦慮和互賴。

從日本已與美國等11國談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而涵蓋16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還在協商談判中,就能理解中韓的經貿焦慮,這是促成三方同意盡快敲定RCEP和中日韓FTA的主要原因。

【意識形態向荷包低頭】
近年中國經濟有逐漸放緩的趨勢,中國為維持經濟成長,端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戰略,目在尋求更多資源和更大範圍的市場合作,以政策帶動產業轉型,藉向外擴張的基礎建設輸出過剩的產能和勞工,打造由中國主導的歐亞經濟圈。

日本則由於「安倍經濟學」的「三箭」後續動能,不足以讓日本經濟快速復甦,南韓經濟成長更受到中國經濟走緩所累,為減輕內部因經濟疲軟帶來的政治壓力,日韓勢必要儘快融入「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所建立的國際經貿圈。

總而言之,首爾峰會暫時拋開政治和歷史歧見,以經濟發展為合作主軸,目標在攜手走出共同的經濟困境。

【避重就輕 夾縫求生】
峰會結束後,可預見中日韓肯定會加速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台灣若要避免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過程被邊緣化的危機,在政治上,應降低「一國兩制」所帶來的政治敏感問題,審慎因應美、中、台三邊關係,因美中爭霸所產生的任何變化。

趨吉避凶,是國際政治經濟的王道,台灣要彰顯在區域政治、經濟賽局中,以參與者和平衡者而存在的必要,不僅必須停止因國內政治權鬥所導致的內耗,中日韓領袖為拚經濟成長,可以將政治放兩旁,經濟擺中間的格局,更是台灣未來處理美、中、台三邊政經關係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