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難 專家:長壽化應列入考慮

黃譯萱 2015/10/26 18:33 點閱 5107 次
口專家郭迺峰則認為,要能提升生育率,首先便要改變過了社會公認的適婚年齡就不敢結婚的觀念。(photo by david barbeito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口專家郭迺峰則認為,要能提升生育率,首先便要改變過了社會公認的適婚年齡就不敢結婚的觀念。(photo by david barbeito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黃譯萱台北報導】為救生育率,內政部、衛福部和各地社會局紛紛祭出各種生育獎勵,包括生育給付、父母未就業育兒津貼、以及各種托育補助等,但生育率卻遲遲沒起色,人口專家郭迺峰指出,現代人年齡「長壽化」,但結婚生育觀念卻沒跟上是問題主因,呼籲政府加強觀念宣導。

因應低生育率,內政部在2008制定第一版的「人口政策白皮書」,目標是2015年生育率能提升到1.6,但生育率仍遲遲拉不上來,2013年再制定新版的白皮書,將目標下修到10年維持每年有18萬以上新生兒。此目標前兩年都有達到,分別是2013年的19萬、2014年的21萬。

恐拉大城鄉差距

此外,國發會近期也推出「完善生養環境方案」,希望針對過去的生育方案作更完善整合。對於外界質疑托育協助不夠,讓職業婦女不敢生小孩,國發會表示,現在托育政策上強調企業責任,透過補助鼓勵企業規劃育兒中心。此外還有勞動部提供生育給付,衛福部社家署提供父母未就業的育兒津貼,以及各地社會局自行補助等。

然而,由於育兒補助很大程度仰賴各縣市政府自行發揮創意,也會因各縣市的貧富差距而有落差。家在基隆、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就說,許多基隆的家長都會因為雙北市社福政策較好,而想方設法設籍雙北,擔心未來城鄉差距會因此更加拉大。

長壽化不再稱晚婚

世新大學財金系教授郭迺峰則認為,未能將「長壽化」現象列入考量,是生育率遲遲沒起色的關鍵。他表示,要能提升生育率,首先便要改變過了社會公認的適婚年齡就不敢結婚的觀念,強調不應該使用「晚婚」等字眼,「100年前的預期壽命只有32歲,當然會在15歲左右結婚,現在的預期壽命有80多歲,婚期當然延後。」

此外,「長壽化」也讓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會一直很好,對未來生涯便缺乏規劃,郭迺峰認為,國人對結婚生子的規劃太過「短視」,也是造成生育率持續下滑原因,指出政府應加強宣導,否則狀況再不改善,「人口一定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