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難民潮帶來的善性激勵(林建山)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5/10/22 11:04 點閱 1952 次
激烈的敘利亞內戰與IS暴戾戰事,導致超過400萬敘利亞人逃到南歐西歐成為難民,出逃人數之眾,成為二戰以來,最大國際難民潮。(photo by Wikimedia)
激烈的敘利亞內戰與IS暴戾戰事,導致超過400萬敘利亞人逃到南歐西歐成為難民,出逃人數之眾,成為二戰以來,最大國際難民潮。(photo by Wikimedia)

激烈的敘利亞內戰與IS暴戾戰事,導致20多萬人死亡,約800萬人流離失所,更有超過400萬敘利亞人逃到南歐西歐成為難民,出逃人數之眾,成為二戰以來,最大國際難民潮,直接撞擊歐洲社會,也動盪世界經濟。

難民危機不亞歐債

在歐洲難民問題上,政治處置可以很殘酷,也可以很溫情,而無論殘酷或溫情,背後總有複雜的經濟和社會考量。面對愈演愈烈的難民危機,歐洲(尤其是德國)展現出令人敬佩的人道主義情懷。

但是,任何道德情懷都得付出代價,歐盟高層也已察覺到,「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或許會是比「2009年歐債危機」更嚴峻的一場大挑戰,帶給歐洲的,可能會是更長期深遠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

難民問題對歐洲本不陌生。二戰後,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前蘇聯驅逐1400萬德語居民,其中絕大多數是老人和婦孺;而戰後的重新劃定國界,更令數百萬烏克蘭人、塞爾維亞人流離失所。

因此,1951年歐洲國家聚首日內瓦簽署的聯合國難民公約,成為戰後以來國際社會公認的難民問題處理綱領。

高福利「經濟移民」

今天混雜在歐洲難民隊伍中的,至少有三大類人:「難民」、「政治避難者」、「經濟移民」,統稱這三大類不同的人為「難民」,其實頗為誤導。其中爭議最大的是「經濟移民」;這種難民並非來自戰亂地區,僅僅是為了追求更高社會福利、更多工作機會,而混入「難民」隊伍。

荷蘭及匈牙利政治領袖就聲言,目前,絕大多數歐洲「難民」,大半是gelukszoekers也多數是「經濟移民」。2015年的歐洲難民中,為數最多的還是敘利亞人,目前難民危機的最顯著特殊性就是:追逐高福利。

以往,難民逃離家園,只是為尋找一個更加「安全」的地方,而如今的歐洲難民則是在尋找一個更加「富有」的地方。北歐巨大的難民福利,因此也成為吸引難民源源不斷湧入歐洲的重要原因,這也催生出了組織運輸直到幫助入籍的巨大利益「難民灰色經濟」。

輸入年輕勞動力

事實上,從電視畫面看到的今日歐洲難民,絕大多數年輕力壯,也大多數衣著光鮮體面;因為這趟歐洲難民之旅,並不便宜,總開支從5,000美元到數萬美元不等,此即意味,能夠支付這筆龐大開支的,絕非戰亂地區的最貧困階層。也因此,導致歐洲難民安置政策遭受批評:歐洲正在幫助的,並非最需要幫助的難民,目前的難民政策,只會製造出越來越多奔向歐洲的「難民」。

當然,有經濟學家認為,大量追逐福利的年輕難民進入歐洲,並沒有什麼不好,畢竟歐洲正面臨老齡化挑戰;光德國一個國家,每年就需要引入35萬勞動力。與其可能損失的耗費福利相比,「勞動力輸入」對歐洲經濟產生的提振作用更大。

但更棘手的問題在於,今天摻雜其中規模最龐大的穆斯林難民,是否真正能夠成為「歐洲合適的勞動力」?而其能增進社會經濟活力的同時,會不會也破壞了歐洲既有社會結構?

從瑞典到德國,從法國到英國,以難民和移民身份進入歐洲的外來族群,正在撕裂歐洲的社會共識,而巨大的族群貧富差距也在弱化整體經濟活力。如今,廿一世紀新難民潮,或將給今天歐洲經濟社會帶來相當長久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