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創新轉型 吳思華受訪提方案

游昇俯 2015/08/10 22:04 點閱 5596 次
吳思華認為,除了幫助學校順利退場,協助高教轉型,引導高教尋找新機會,皆是教育部重要的工作。(photo by 游昇俯/台灣醒報)
吳思華認為,除了幫助學校順利退場,協助高教轉型,引導高教尋找新機會,皆是教育部重要的工作。(photo by 游昇俯/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少子化來勢洶洶,明年度大學招生預計減少3萬人,教育部長吳思華在任滿一年之際接受醒報專訪時表示,高等教育轉型關鍵在於激發學校自主創新的動機。「不能把大學知識綁死在教學上,要尋找將知識成為產業生產力的機會,或是將高教輸出,」他說,「若願意思考,台灣各大學的機會很多。」

反課綱落幕,紀念上任滿週年,教育部長吳思華7日接受本報社長林意玲《醒報人物現場》專訪,暢談一年來教育政策的推動。吳思華表示,上任以來,最大的挑戰在於十二年國教與高等教育轉型;而面對未來少子化的趨勢,學生人口銳減,他認為,除了幫助學校順利退場,協助高教轉型,引導高教尋找新機會,皆是教育部重要的工作。

【教學以外還能做什麼】
吳思華認為,少子女化後,學生人數變少,學校不能再把教學作為服務的唯一形式,「老師與學校都得思考,除了教書之外,還能做什麼事情才是重點。」而當被問到,目前高教創新是否遇到什麼瓶頸?吳思華認為,高教創新轉型最終需要學校與老師有自主創新的動機,不可能由教育部安排一個方向或重點,但激發學校的自主性是教育部重要的工作。

吳思華表示,「高教只要不把自己綁死在18至22歲青年的教學上,也可以教上班族啊!」吳思華指出,最近有些大學在轉型,就是把傳統的大學部縮小,開始協助企業內部的培訓工作。

「大學裡有很多豐富的知識,把知識運用到其他面向,像是高教創新思考的核心。」吳思華說,「大學的知識能不能轉換成具有生產力的專利、甚至是商品?」他表示,日前訪問澎湖,他們將水產技術用來培育觀賞魚,「一小隻就要好幾美金,一魚缸可能就有上百、上千美金。」

【高教輸出具潛力】
「另外,知識能不能不是只以台灣本地為服務的對象?」吳思華接著說,我們的高等教育其實是可以輸出的,可以到外國辦學,或是把國外的學生帶回來。他舉例,教育部最近通過幾間學校成立國際學院,便是以招收外國人為主;「過去到越南訪問,越南的企業問我,台灣可不可以跟越南台商共同培養越南所需的技術人才?」

吳思華說,過去半年,高教轉型的這些做法都已開始萌芽,再過幾年,相信台灣的高教會有更多元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