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下一代不再只是對未來不安、不滿,而表現出脫序的行為,他們反而比我們敢面對問題、衝撞問題。」在教育部門口廣場,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領隊家長說。面對反課綱接連發生林冠華同學死諫悲劇與周天觀和父母的衝突,2日在教育部廣場最旁邊的遮蔭棚下,有不少家長帶著學齡前的小朋友在此展開公民論壇,度過親子共學的週末。
親子共學團是在教育體制外,由許多家長共同建立的家庭自學支援平台,透過一些親子共學課程,讓家長與孩子一同學習,陪伴他們成長。共學團裡的梁媽媽說,「共學不是我們要教小朋友什麼,而是讓我們陪伴、守護孩子,讓他長成一個獨立的人。」
【讓孩子面對社會】
帶著自己3歲6個月的小朋友參與反課綱運動,家住宜蘭的謝爸爸表示,隨著現在社會愈來愈複雜,電子環境裡資訊大爆炸,未來的孩子要更有智慧和想法去面對,「所以我希望帶著孩子去看世界,我們沒辦法陪他一輩子,但可以幫助他養成自己的想法。」
限於修理機車的工作繁忙,平常較多是由謝媽媽帶著小朋友一同參與反核、反服貿等社會運動,甚至是前往監獄探視冤獄案件,謝先生說,親子共學希望透過實際的經驗讓小朋友養成思考的習慣,嘗試出來面對社會。
談到這次反課綱活動,先後發生林冠華同學的悲劇與周天觀為堅持理念與父母衝突,謝先生說,台灣家長長期以來只是把孩子丟給學校,就以為沒責任了,「其實父母應該是孩子第一個教育者,學校體系只是輔助。」他更批評,華人社會總是推崇會讀書的人,「教育部這些當官的應該回應民眾需求,做出適時改變。」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雖然帶小朋友走遍反核、洪仲丘案等大小公民運動,但這些議題對學齡前小朋友的意義是什麼,帶著2個2歲半及1歲1個月小朋友參與反課綱的梁媽媽說,「我們可以用他們了解的話告訴他們,雖然他們可能還不懂事件背後的意義,但這是正在我們社會中發生的事,要教他們去面對,更進一步能對這些事情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對林冠華同學的悲劇,梁媽媽也說,這正是親子共學的目的,要從小培養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無論林冠華或周天觀的事情告訴我們,「這過程正是因為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想法,我們不必因為孩子和自己不同而認為是錯的,應該給予他思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