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張禹宣、宋卉凌台北報導】有「數位金融先知」之譽克里斯‧史金納15日旋風來台,大談「掌上銀行」!《數位銀行》作者暨世界金融服務俱樂部主席史金納應邀來台演講,除了講述未來數位金融變革的方向外,史金納更舉肯亞為例,「透過行動裝置,貧窮國家的人民可以自己當老闆,將在地貨物銷往全世界,藉以改善經濟。」
【從B2C到P2P】
「網際網路所帶來的是人類對事物價值觀的改變,進而才衍伸到金融的創新。」史金納指出,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長年以來民眾對金融業的想像,這嶄新的未來,全都掌握在時下青年的「掌中」。他強調,「透過平板、手機等行動裝置,金融交易的速度達到這30年來前所未有的巨幅改變。」
史金納解釋,從90年代的一家企業對多個客戶,到近年崛起的部落格、社群網站等,消費者開始取代企業掌握主導權,人人都能成為自營商以及廣告媒體,但在數位金融3.0的時代,行動裝置以及高速網路的崛起,不再只是企業與人,更要加入「物」的概念,未來將走向「裝置與裝置」的新興交易模式(P2P)。
【改善貧窮國家】
史金納還舉非洲國家肯亞為例,「雖然是貧窮國家,但肯亞有80%的民眾持有行動裝置。」史金納指出,由於當地缺乏傳統銀行業,民眾也負擔不起高額手續費,手機裝置反成了肯亞主流交易的媒介。透過0成本且即時的小額轉帳,即可完成日常生活的消費所需。
史金納還引述前微軟總裁比爾蓋茲說法,「貧窮可能是疾病造成的,也可能是體制造成的。」史金納指出,隨著肯亞的數位金融興起,除了近5成的民眾都使用低成本的行動裝置消費外,甚至有人透過手機賣東西,銷售通路廣及世界各地,「肯亞的經濟也因此獲得大幅度的改善。」
《經濟日報》社長黃素娟也在「數位金融論壇3.0」上表示,《數位銀行》已成為台灣金融界走向數位時代「不得不讀」的教戰守則;而台灣金融業者也開始警覺到這個大趨勢「只能擁抱、不能抗拒」。黃素娟強調,「對金融業者來說,轉型改變的過程是充滿挑戰與痛苦的一個大工程,如何讓熟悉傳統業務的銀行轉型,找尋新的機會與方式是我們必須共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