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先憂後樂集】衰退歸因「紅色供應鏈」? (胡業民)

胡業民 2015/06/21 10:35 點閱 2147 次

今年連續4個月台灣外銷訂單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輸出衰退2.5%,我國主計處及經濟部均將主要商品只剩資訊通信和塑橡膠製品勉強撐場,歸因係因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之故,此說法值得存疑。

以過去台灣經濟的階段來看,發展進口替代乃至出口替代,進、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升級一樣,中國大陸多年來進行國產化以進口替代乙事,一直沒用停歇,也是開發中各國國家的政策。我們將台灣連續4個月出口陸港地區之衰退,如果只怪大陸的進口替代-紅色供應鏈崛起,實為過度簡單解讀,未見精確。

今年以來台灣對港陸出口減少,主因是大陸經濟成長萎縮,其程度甚至超過外人想像所致。事實上,即使同期韓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金額,亦是遭同步下跌,非僅台灣個別之現象。而大陸迄今一再以降低存款準備率來刺激經濟,可見其上半年經濟衰退的嚴重性。

國際經濟的邏輯是跟著乘數效果的連動,若果真大陸經濟景氣轉好或者崛起,一定產生一家炒肉三家香的果效,必會因國際貿易的輸入傾向,造成鄰近國家包括台灣、韓國的出口,產生外溢效果。

在國際經濟史上,設若兩個地區,譬如美國與歐洲經濟復興發達的聯繫,往往不是替代而是「互補」關係,其任一國家(如歐洲)的所得增加的效果,對於交易對方(如原來美國)的出口的助益,因著產業的相互採購和投資動能,是遠大於因歐洲本身「崛起」而替代掉的美國出口損失。

台灣的問題更在於近來中國大陸地區的經濟蕭條,和產能過剩削價,遠超過因為發達和崛起所造成的替代現象,故我們在論述紅色經濟崛起一詞全盤解釋台灣出口的減少應受質疑。我們針對不同產業的消長,和新增加的貿易機會上,必須要有更平衡的分析和認識。

台灣經濟遇到長遠結構性的調整問題固然是事實,惟只歸因中國大陸崛起,容易造成一去不回頭的喪志想法,實非問題關鍵所在。如何掌握中國大陸經濟低迷後真實的復甦機會,及所得擴充所帶來的商機,才是我們是否能走出低沉之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