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工程、法案延宕 台灣機會逐漸流失 (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5/06/04 10:56 點閱 1972 次

台灣社會有一種凡事「能拖就拖,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好的方面叫事緩則圓,壞的一面就是延宕不前,各種建設、法案、協議…都養成一拖再拖的習慣,人民不急,政府也擺爛,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自己。

【工程一延再延】
在國內方面,機場捷運蓋了18年,北宜直鐵需12年,國造一艘潛艦需10年,衛武營藝文中心工程開工迄今也已快5年,未見完工跡象。

另外,2條國道收費站吹熄燈號,全面取消人工收費,到現在收費站的鏟除與路平還未完工,這些工程之所以耗時費日,最主要原因就是原訂工期太長,又喜歡延宕再延宕。工程一再延宕,除了增加興建經費,造成金錢上損失外,必須追加預算,讓民代有大作文章的空間,其中,最受傷的就是民眾的荷包,也更失去掌握營運利得的機先。

在國際層次上,中韓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預計今年內正式生效,反觀我國,兩岸間的服貿協議還躺在立法院待審,更不用說後續的貨貿協議談判。台灣因諸多法案延宕,在服貿中止、貨貿談判延宕、自經區又原地踏步的情況下,已失加入區域經貿整合機先,經濟發展勢必落後於南韓。

早在去年,巴克萊證券《你好.中國;再見.台灣?》的產業報告已點出重點:「台灣當前面對的困難是無法經由立法來創造有利的政策以支持科技產業,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FTA相關協議。」

【中國成長 台灣倒退】
再看兩岸的經濟實力消長,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之前,台灣的進出口總值不輸全中國。30多年來,台灣自蔣經國以降的國家領導人,經過三不、戒急用忍、四不一沒有,到不統不獨不武,結果是政治愈來愈失能,經濟愈來愈依賴中國。而今,中國已位列世界第2經濟體,台灣卻還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明顯倒退的趨勢,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全球和中國的貿易型態已經質變,台灣必須及時因應,否則經濟原地踏步難以維持,甚至會更加沉淪。

中國以前所未有的經濟實力,通過「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政經戰略實踐,吸引各國融入大中華經濟圈,這是北京對世界的懷柔和羈縻。

而今,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推動貿易自由化是台灣經濟發展必然要走的路,經貿法案出不了立法院,等於政府相關政策作為被綁架,相對的,台灣經濟發展就會因延宕法案不斷流失根基。太陽花學運落幕一年多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因意識型態遭到在野黨杯葛,始終無法啟動攸關兩岸經貿協議的審查機制,必然會讓台灣再失機先。

台灣原地踏步絕對是總統領導能力不足的責任,但是延宕法案,就必須歸責於朝野立委。執政者有責任在維護主權的實質獨立自主上,掌控兩岸經濟議題的機先。當人民繼續縱容政客延宕立法,而所期待的機會喪盡之餘,等於宣告台灣經濟病入膏盲,一旦病情直轉而下,已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