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悲歌 難譜休止符 (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5/05/22 14:43 點閱 2252 次
只要有難民存在,就是對全球人道救援工作的挑戰,各國必須協力並納入更多國際組織的力量,才能適時解決難民危機。(photo by hdptca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只要有難民存在,就是對全球人道救援工作的挑戰,各國必須協力並納入更多國際組織的力量,才能適時解決難民危機。(photo by hdptca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近期國際媒體有關難民的新聞不斷,從歐洲、中東到東南亞,難民紛紛尋求安全的住居所,一如潮水江河湧流。各國家則視為燙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難民只能在海上吟唱著悲歌。只要有難民存在,就是對全球人道救援工作的挑戰,各國必須協力並納入更多國際組織的力量,才能適時解決難民危機。

【歐洲難民前仆後繼】
在歐洲,從1994年起有6,200名偷渡者和難民葬身西西里海峽,但仍無法阻止逃難者前仆後繼地以拉姆培杜薩島為跳板,轉進義大利。地中海人道危機迫使歐盟出手處理來自非洲和中東地區的難民,從「辨識、逮捕及摧毀」人蛇集團操控的偷渡船下手,把重點放在加強防堵難民偷渡,欠缺收容和安置的人道考量。

與此同時,已有伊斯蘭國(IS)成員冒充難民混入地中海難民中,偷渡進入歐洲,不論是「孤狼」或集體在歐洲任何城市企圖發動恐怖攻擊,對歐盟各國的安全威脅正與日俱增。

【人道危機的惡性循環】
在東南亞,緬甸是羅興亞難民危機的根源。一方面,由於緬甸是佛教國度,內比都當局對聚居在緬甸最西部若開邦、信奉伊斯蘭的羅興亞人極端壓迫,也對族人成為海上難民的處境更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國際政治的現實,使得東南亞國家長期以來對羅興亞人的議題採取沉默、忽視態度。加上在東協及其他區域性會議場合不願冒犯緬甸,避談羅興亞人的問題,馬、印、泰三國雖同意提供「海上難民」庇護,也只是暫時性措施,依然存在著人道危機的惡性循環。

近代以降,戰爭、內亂,或政治、宗教、種族迫害等因素,難民人數正隨著世界各地區或國家動盪的增加而攀升。只要有戰亂、災難或迫害發生的國家或地區,就會造成難民顛沛流離,從歐洲的車臣、非洲的獅子山、利比亞、中東的伊拉克、埃及、敘利亞到東南亞的緬甸。這些不論是過去或是現在處於失序的國家,最須解決的就是如何整合各方資源,處理日趨複雜的國際難民保護、收容、安置問題。

【收容國難負荷】
全世界目前約有4,500多萬人因為動亂無家可歸,大量難民湧入收容國。難民收容又是一項跟時間賽跑的工程,各國難民營基礎設施興建的速度根本無法比得上難民湧入的速度,已影響收容國居民原先的生活。長期以來,聯合國難民署(UNHCR)不斷呼籲保護並協助難民是國際社會所有成員的責任與義務,各國政府必須制定庇護難民的相關法令,透過跨國合作共同努力,尋求解決方法,但是,區域性動亂讓問題惡化的速度遠超過UNHCR的處理能量。

但是,動盪難料的世局,依舊看不到難民悲歌休止的一天。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也未批准《難民地位公約》,但重視民主人權的台灣,應儘速建立難民權利保護機制,透過非政府組織的協助保護、收容難民,擴大參與國際難民救援工作,與國際社會共同分擔責任與義務。台灣走入世界,參與國際難民救援工作,點亮人道之光,自然就會讓世界看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