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 是傳統文化抑或資本主義? (余杰)

余杰 / 中國旅美作家 2015/05/05 13:15 點閱 1988 次
耶魯大學經濟學家陳志武認為,未來決定一個國家 經濟模式成敗的關鍵因素, 是以金融業爲核心的服務業。(photo by toilasinhvien on 中文百科在線)
耶魯大學經濟學家陳志武認為,未來決定一個國家 經濟模式成敗的關鍵因素, 是以金融業爲核心的服務業。(photo by toilasinhvien on 中文百科在線)

近年來,中國模式、大國崛起、北京共識等說法,不僅在中國官方媒體和網絡甚囂塵上,也在西方媒體、學界和政界成為熱門話題。據追蹤傳統與網絡媒體新聞報導的美國「全球語言監測機構」調查,中國是過去10年最被廣泛閱讀的題材。

但是,在黃禍論與崩潰論,在張牙舞爪的大紅龍與笑容可掬的熊貓之外,關於中國議題的清醒、敏銳、理性的觀察和分析並不多。長期執教於耶魯大學金融系的華裔經濟學家陳志武,將關於中國的評論結集爲《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一書填補了這一空白。

【韋伯的可靠結論】
陳志武在本書第2編中,用3篇長文〈對儒家文化的金融學反思〉、〈古代王朝的週期性興衰〉和〈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來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不支持資本主義精神」的原因。這是一個韋伯式的命題,並非中國問題專家的韋伯專門寫過一本名為《儒教與道教》來驗證自己的結論。或許在史料的細節上存在若干疏誤,但韋伯的結論—儒家與道教中并不具備新教倫理中支持資本主義的因素—是可靠的。

陳志武的專長在於金融領域,他卻不單單是一名數學家式的、客觀中立的經濟學家,而更像是一名思想家式的經濟學家—在這一點上,他所師法的對象是被譽為「經濟學良心的肩負者」的阿瑪蒂亞森,他的這本文集也沿着阿瑪蒂亞森的名著《以自由看待發展》的思路展開。

【未有金融發展支撐】
陳志武認為,未來決定一個國家經濟模式成敗的關鍵因素,不再是傳統的農業和工業,而是以金融業爲核心的服務業。但中國傳統文化卻不支持以金融業爲核心的服務業發展。中國沒有像西方那樣有組織系統的宗教,中國人的生命觀是非理性的,大眾的精神世界受迷信支配。

而且,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侷限在家庭和血緣關係之中,中國的等級結構不以個人權利但以名份界定。陳志武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它想鼓勵個人主義也不可能實現;反之,一個缺乏個人主義的、盛行集體主義的國家,金融市場也不可能發達。

【孔子和毛澤東結合】
陳志武否定了的某些新儒家人士「用中華文明整合世界」的奇思妙想,習近平卻如獲至寶地當作救命稻草。習近平上台后,看到「後發劣勢」帶來的危機日漸發酵,不得不尋找解決此一危機的方法。不過,他找到的方法不是陳志武的建議—如果那樣做,他和他的黨將喪失對權力的絕對壟斷;他選擇了一條看似安全的「回頭路」,就是把孔夫子和毛澤東整合在一起。

《紐約時報》記者儲百亮在題為〈習近平治國論政兼用中國諸子百家〉的評論文章中指出,與幾位前任相比,習近平追溯的過去要久遠得多,他挖掘了古代治國術的豐富寶藏,以獲得支持和指導。習近平稱,自己的政策根植於中國傳統的秩序和美德。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說,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共產黨鼓勵復興傳統,急於讓民眾抵制西方自由思想的腐蝕,他們認為這些墮落思想是造成混亂的原因。教育部下發指導綱要,宣稱要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共產黨的宣傳部門聲稱,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然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失去了農業社會的經濟基礎,也缺少實現「現代轉化」的可能性,習近平向孔夫子尋求智慧的做法宛如飲鴆止渴,不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