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缺乏記憶的土地

陳彥驊 2015/04/23 08:26 點閱 653 次

本月初一夜拆除的新竹寡婦樓遺址,除了讓文史工作者重視外,也讓我有點困惑,為何屬於「台灣」的歷史總是無法保存呢?

今日去了場有關於寡婦樓議題的記者會,學者們除了分析寡婦樓的歷史外,也認為台灣的文化資產是相當有發展空間的。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趙家麟便指出,這起將二戰遺址拆除的事件,也被華人的國際媒體報導,顯示全球華人對於戰爭的遺址有相當程度的關注。

他也說,由於今年是二戰70週年紀念,全球包括德、日及美等國都有弔念及紀錄活動,但在這樣的國際氛圍下,台灣卻將戰時的遺址給拆除,除了顯示出國人對本土史觀的混亂外,也可能切斷國人與土地間情感連結。

記者會中學者提到,曾有位軍眷婦人,仍有在中國抗戰時與日本人對抗的記憶,撤退來台後,卻住進了日本人蓋的寡婦樓。起初這位婦人對於這樣的情形感到諷刺,且不認同。但直到近幾年她搬離後,唯一念茲在茲的「老家」,竟然不是屬於她的祖國中國,而是這棟她曾厭惡的老舊遺址。

這讓我想起故鄉在田野旁的三合院,雖然不起眼、老舊,且在現代「文明人」眼中顯得過時,但每當我閉上雙眼,卻仍能聽見蟲鳴鳥叫,嗅到紅磚的味道,還有縈繞在身旁的溫暖。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薛琴直以日本京都、法國巴黎作為借鏡。他說,京都老城區為維護遺址完整性,居民們共同聯合抵制高樓,並規定在老城市中禁止有超過兩層樓以上的房屋;巴黎的老城區也限制只能蓋5層樓以下的房屋。薛琴說,雖然這些規定看似會阻礙發展,但這兩者卻都成為了全球熱門的觀光景點。

這個記者會讓我更深刻了解寡婦樓的珍貴在於,她是台灣政權、社會交替的見證人,就如同我能闔上眼便想到故鄉的稻穗味一樣。如同鄭教授所說,當婦人最後念的不是來的「源」而是深植了一輩子的「根」時,或許也值得我省思,當自己非常嚮往逃離至某處時,是否是因為失去了根呢?

本日成果:
1.年輕人怕冒險?創業意願不及5成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0422-iQzB
2.寡婦樓(未上稿)


陳彥驊
sm90109

畢業於文化大傳系,7年級最後一班。/大學畢業後才明白,原來真正想做的事是說出真相,儘管仍然生疏,但我會繼續努力的。/喜歡有年紀的事物,認為可以在其中找到先人的精神。/交通工具是白色的Kawasaki B1,車齡30年,喜歡在寬闊的馬路上奔馳,享受青春流逝在風裡的愉悅。/最喜歡的電影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新天堂樂園、重慶森林、花火(北野武)、飛越杜鵑窩、阿甘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