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周刊封面:神秘的希拉蕊 (20150412 經濟學人)

邱慕天 2015/04/13 09:40 點閱 1326 次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What Does Hilary Stand For? 神秘的希拉蕊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647969-most-familiar-candidate-surprisingly-unknown-what-does-hillary-stand

希拉蕊志在大位,早已是路人皆知。2008年她已幾乎翻盤,這次捲土重來更是軍容壯盛,選戰機器、政治獻金、廣電文宣都已蓄勢待發。

能力和經驗是希拉蕊的優勢。在國務卿任上,她造訪了112個國家、飛行了將近160萬公里。她對外交問題洞燭機先、胸有成竹,而且比歐巴馬果決強硬。她支持美軍大舉進駐阿富汗、武裝敘利亞反抗軍。這點其他的參選人恐難望其項背。

同時,作為她先生柯林頓擔任總統8年時的貼身幕僚,平衡預算、斡旋兩黨改革社福、開啟北美貿易。在參議員時期,連共和黨都肯定她。可以說,她若選上總統,會比歐巴馬更能協調國會的兩黨、推動新政。

然而問題是,她的政治信仰到底是什麼?她在縱橫美國政壇的25年間就像隻變色龍。外交上,她說自己是個「理想化的現實主義者」。她在回憶錄中謳歌右派的自由市場與美國模式,卻又要左派民眾學會懷疑「企業創造工作機會」的右派迷思。加上她的國務卿信函都存在私人伺服器、並選擇性公開,她的前參議員同僚查爾斯.舒默稱她是「全世界最看不透的人物」。

右派對手批判她是「得寸進尺」的貪權政客,左派則害怕她與華爾街金融巨鱷走得太近(她的選戰預計可以募到10億美金)、離草根太遠、太過鷹派。

也許,她算是個務實理性的中間派?「美國進步中心」是希拉蕊倚重的智庫之一,從中可以找到「包容性資本主義」這個經濟政策的大方向,包含增加基礎建設的投資、增加低階苦工的薪資補助等「上策」;推動企業組建讓管理方和受薪方交流的平台等「中策」;以及提高房貸隱性補貼、給青年失業者創造一些派遣工和零工機會等「下策」。

這些或許在公關上間接幫了希拉蕊一把。然而真正拖累她的是「柯林頓家族」的標籤。當政權在「柯林頓」、「布希」家族的人之間交替,人們會以為偌大的美國沒人才了。想當美國第一位女總統的希拉蕊也必須要說服3億美國人:這樣的民主與王朝又有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