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懷哲自述:對生命的敬畏》是一本樸實無華的「巨人傳」。21歲時,史懷哲這位天賦異秉的青年就立下如此志向:「30歲之前為研究學問和藝術而生活,30歲以後獻身直接服務人群。」
在此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他涉足神學、哲學和音樂等領域,在每一個領域內都獲得了許多人一生也無法企及的成就。當他30歲時,毅然宣佈轉而學醫,並計畫去非洲行醫。這一決定遭到所有親友的反對,甚至有人認為他是江郎才盡或者發精神病了。
【榮神益人典範】
史懷哲的這種人生選擇,並不是突發奇想,乃是為了追求一種內在的幸福:「那些有幸能夠從事自由的個人服務的人,應該把這種幸運接受下來,並由此變得謙恭。」由此,我想起德國作家赫塞在《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中講述的故事:書中的兩位主人公,一位為藝術和美而生活,另一位為信仰和愛而生活。
史懷哲的學問、藝術、信仰和生命實踐完全融合,他在任何一個方面都堪稱「榮神益人」的典範。僅以醫學而論,他從30歲開始,抱著「為全人類服務」的願望,從頭學習醫學,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醫學是他此前一無所知的領域。經過8年的艱苦學習,他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剛剛領到學位證書,便和妻子一同出發前往非洲,並於1913年10月15日抵達非洲的加蓬。
那時候,非洲還是吉卜林筆下的「黑暗之心」,加蓬還未獲得獨立。在法國殖民統治下的中部非洲,如同慘不忍睹的人間地獄:貧困是首當其衝的、幾乎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各種流行疾病瘋狂肆虐,由於自然條件的惡劣,饑荒時時發生,沾染上酗酒惡習的人們在酒精的麻醉中悲慘地死去。在這樣的地方建築一所現代化的醫院,就如同建築一座金字塔般困難。
【醫人也醫地】
史懷哲拿出所有的財產,一人身兼建築師、工人、會計、採購所有的職務,克服重重攔阻,最終在荒漠中創建了一所溫暖的「挪亞方舟」。他回憶說:「當地人說得對,我3分之1是醫生,3分之1是教授,3分之1是建築師。」這個不斷擴大的、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的醫院,逐漸成為當地土著心目中的天堂。
在這裡,他們不僅身體得到醫治,還獲得其他方面的幫助。在盡醫生職責的同時,這位深受尊敬的醫生參與調解部落紛爭、教授種植知識,承擔了文化教育、信仰傳播等諸多使命。
史懷哲不是一名躲起來不問世事的聖徒,他從來不迴避最尖銳的政治議題—那就是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的戕害。許多西方傳教士依賴本國政府的勢力,不敢面對殖民主義的罪行。史懷哲卻公開譴責包括自己的祖國在內的歐洲各國在非洲製造的各種災難,殖民者如何掠奪土著的土地,如何使土著變成奴隸,這些罪行罄竹難書。
在許多非洲土著眼裡,這位妙手回春的白人大夫是一位從天上下來的「神」。史懷哲卻謙虛地表示,自己僅僅是按照聖經的要求和教導生活,竭力「愛人如己」。他說,他的思想來自中世紀的聖方濟(亞西西的方濟各、聖法蘭西斯),這位聖徒早就宣告,人類之間以及人類與萬物之間建立兄弟般的關係正是來自天國的福音。
對於史懷哲來說,非洲的黑人不是「異類」乃是「同胞」:「在遠方行醫,如果我把這看作我的人生使命的話,那麼我就履行了耶穌及其宗教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