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池造林 整治河岸揚塵有效

王奕超 2015/03/17 21:17 點閱 6324 次
植被、造林是抑制河岸揚塵的重要方式。〈photo by 環保署提供〉
植被、造林是抑制河岸揚塵的重要方式。〈photo by 環保署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王奕超台北報導】霾害問題近期備受關注,河岸揚塵也是霾害一大來源,環保署空保處17日公布去年在河川揚塵方面的防制成果。空保處處長陳咸亨表示,河川揚塵防制工作,是在環保署、經濟部水利署、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及各地方政府共同合作下進行,運用蓄池、植被、造林已取得良好成果。

「漫天砂塵、吃飯攪砂」是濁水溪沿岸自清代以來就存在的現象,郁永河的《裨海記遊》早有記載。事實上,台灣西海岸河岸揚塵的情況一直嚴重,又以濁水溪最著名。陳咸亨指出,河岸的揚塵,很多時候是因為人為的開墾整地,將原本的植被整理掉,造成沙土暴露,一經季風吹拂,即產生嚴重的揚塵現象。

為改善河岸民眾生活品質,環保署協調經濟部水利署、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各地方政府,以4年為期進行抑制揚塵的各項工作。

抑制揚塵,主要有「水覆蓋」與「綠覆蓋」兩種方法,水覆蓋法以蓄水池塘、水梯田、布設水線等工法抑制沙土的暴露;綠覆蓋則以植草與保育林為穩定沙土的方法。「水覆蓋比綠蓋有效,但現階段水資源較不足,所以很多時候必須依賴綠覆蓋。」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表示,為此林務局在海岸林的打造上花了不少心力。

陳咸亨指出去年高屏溪附近懸浮微粒(PM10)年平均濃度已由前年的76.75微毫克/立方公尺(μg/m3)降至39.95微克/立方公尺;卑南溪則降至26.99微克/立方公尺;烏溪則降至50.30微克/立方公尺;濁水溪則降至60.04微克/立方公尺。揚塵現象明顯獲得改善。

不過,陳咸亨提醒,東北季風強烈時,仍可能會有揚塵情形,他呼籲,河川沿岸居民應緊閉門窗、減少外出,做好自我防護等措施。至於近期備受議論的細懸浮微粒(PM2.5),陳咸亨指出,在河岸的揚塵中也占 3成,不過由於目前監測站是以PM10為監測對象,因此PM2.5改善情況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