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緬甸農工 學者:非農業癥結

游昇俯 2015/03/11 23:53 點閱 48024 次
針對勞動部日前引進緬甸農工計畫,學者認為,對台灣農業勞動力或有幫助,但應開放與蔬菜農業。(photo by bin ya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針對勞動部日前引進緬甸農工計畫,學者認為,對台灣農業勞動力或有幫助,但應開放與蔬菜農業。(photo by bin ya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勞動部日前拋出將試驗性引進緬甸勞工投入農業,以解決缺工問題,對此,宜蘭大學教授黃璋如認為,外籍農工或有助補足農村勞動力,但應開放與純作物種植農業。中研院退休研究員馮騰永受訪時說,即使引進外籍農工,占台灣農業大部分的中小農也請不起;並指出,台灣農業問題不在勞動力,而是沒有朝國際化發展。

日前勞動部因應農委會要求開放農業外勞,表示研擬以專案方式,小規模開放緬甸外勞,以解決農業缺工問題。估計引進100至200名,初期先開放茶葉、水果、菇蕈、蘭花、屠宰等產業。目前勞動部對屠宰業、畜牧業態度較為開放,對純農業外勞較為保留。

【應向蔬菜農業開放】
針對台灣農業缺工問題,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教授黃璋如受訪時表示,台灣農業確實相當缺乏人力,但之前育苗、酪農業請求農工的聲音較大,實際上蔬菜種植的農事工作更缺人。

引進外籍農工對農業缺工問題是否可行,黃璋如表示,若從保障台灣農民工作機會角度來說,其實與工業領域差不多,確有排擠本土就業問題;但若就國家糧食安全角度而言,現在許多農村實際上是休耕狀態,農業人力相當缺乏,外籍農工對農村復甦應該會有貢獻。

外籍農工或可能排擠本土就業,但黃璋如認為,現在台灣農夫一天的工資不過800至1000元,外籍農工的基本工資可能也差不多,應不至於壓縮到農業工作薪資。她並為蔬菜農業請命,認為外籍農工應向他們開放,「畢竟請人很不容易。」

【問題不在勞動力】
過去曾幫助非洲種植香蕉,而今退休、在桃園觀音從事農業種作的前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馮騰永卻不表樂觀。他認為,台灣農業的問題不在勞工,而是在於農業技術無法落實到農業耕作,未朝國際化發展,以致「台灣農業沒有明天」。

因為台灣農業大部分是小農規模,致使技術無法落實農業生產,難以走向國際化;即使過去推動「大佃農小地主」政策,也因市場不健全,規模無法變大。

但馮騰永表示,農村確實缺乏青年勞動力,「一看都是歐巴桑就知道。」即使近年有不少青年小農投入農村,馮騰永說,「他們也需要農工啊,靠自己的體力頂多做到一甲地。」

引進外籍農工卻對農村缺工問題大概沒什麼幫助,馮騰永表示,「因為台灣小農並沒有多餘的收入可以請外勞。」他建議,台灣應仿效以色列,每一個農業項目都能走向國際化,不再依靠勞力,否則以中小農為主的台灣農業,一遇到世界貿易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