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我們掩耳不聽的哀歌 (余杰)

余杰 / 中國旅美作家 2015/03/04 10:58 點閱 2220 次

詩歌是一種與心靈關係最為密切的文學體裁。詩人蔣立波如此形容蘇小和的詩歌:「與其說是蘇小和的詩歌為中國當代詩歌注入了一種陌生的氣息,毋寧說是創造萬有的神為僵死、堅硬的漢語吹進了一口氣。一種將祝福、祈禱、憐憫、盼望、讚美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嶄新的語調,使他的詩歌散發出異質的光輝,並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

那種形而上的哀痛,那種對與上帝和真理隔絕的哀痛,那種對與生俱來的原罪的哀痛,賦予蘇小和的詩歌以鑽石般的密度與硬度。

【戳穿統治表象】
今天的中國,沒有幾個詩人能寫哀歌,因為詩人們已經墮落為酒肉之徒。所謂哀歌,不是顧影自憐、悲悲慼戚,而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而是「我的眼,使我的心傷痛」,而是與撒旦統治的世界格格不入,即便粉身碎骨,也要飛蛾撲火。

在聖經中,先知的哀歌,無不是如匕首和投槍般刺向自我偶像化的統治者,並且將滅亡的信息告訴蠅營狗苟、如同行屍走肉的百姓。

蘇小和的短詩《愛國主義》,比長篇論文更有力地戳破了習近平「中國夢」的肥皂泡:

一個不愛鄰居
不愛陌生人
不愛敵人的人
卻大談愛國
那不是愛
那是暴力
是野蠻。

對於中共宣傳機構打造的黨國主義價值體系,蘇小和直接戳穿其畫皮:

黨派是為了侍奉國家
國家是為了侍奉人
人是為了侍奉上帝
上帝讓每個人得自由。
誰顛倒了這個秩序
誰就會遭報應
這是我的體會
謹記之。(《詩言志》)

詩人認為,一切的暴政都源自人的背謬和自義,獨裁的根源就是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

所有的唯物主義
最後都會
走向異化
走向偶像崇拜。
昨天你是
領袖的奴隸。
今天你是
金錢的囚徒。
昨天你看自己
是一頭豬。
今天你看自己
是一條狗。
你永遠都不會
把自己
看成一個
具體的人。(《唯物主義》)

【轉向自省人性黑暗】
在對20世紀以來的種種蠱惑人心的價值、主義作出清理之後,詩人又將鋒芒轉向人內在的黑暗,這種自省精神在當代中國文化中是極為罕見的,中國的詩人,要嘛是孔雀,要嘛是鬥雞。蘇小和則坦承:

我內心的黑暗
比周遭的黑暗更黑
如果你不來照亮我
我將死無葬身之地。(《黑暗》)

在深切地洞見自己內在的黑暗之後,對光明的渴望和尋求就變得無比強烈,

在一片黑暗中
尋找如豆的燈火。(《方法》)

在深切地洞見自己內在的罪孽之後,哀傷也就油然而生。而哀傷乃是詩歌最充沛的靈感。正是在無邊無際的哀傷中,世間萬物如工作、休息、禱告、少女、鳥兒、城市、花朵和麥子,都可以用詩歌來進行表述。

哀歌的傳統,當然始於聖經。在蘇小和梳理那些先知式的詩人的名單之外,其實還有3位效仿的對象。第一位是俄國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在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中,他吃掉最後一點口糧,用泛青的手指將黑麵包送進滲血的嘴裡,其獄友勸他留點麵包以後再吃,詩人最後的回答卻是:「以後又是何時?」

第二位是德國詩人保羅•策蘭,這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無法回答「誰來為證人作見證」的問題,於是縱身跳進塞納河,他的最後一句詩是:

終點以為我們就是
起點。

第三位是從蘇俄流亡到美國的詩人布羅茨基,雖然被以「寄生蟲」的名義趕出祖國,卻用詩歌戰勝黑暗,在充滿陽光的組詩《羅馬哀歌》中,自信地宣稱:

我的視網膜上有個金色的斑點,
足夠應付黑暗的整個長度。

我相信假以時日,在生命經歷更加嚴厲的淬煉之後,蘇小和的詩歌也能與這些詩人的聲音一樣,在遠方破壁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