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IS)日前在Twitter,發佈一張台北101遭攻擊的畫面,面對恐怖攻擊,台灣是否做好準備?
恐怖主義擴散,成為全球安全威脅,恐怖攻擊行動隨時都可能俟機而動。只要恐怖組織存在一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免於恐怖活動的威脅,很難估算恐怖襲擊離我們有多遠,也就沒有絕對安全之地。
IS崛起,藉由網路傳播極端意識,不僅在中東、北非快速擴張,還將矛頭指向美國盟邦。近在咫尺的約旦和鄰近中東的歐洲,都難逃其斬首人質或恐怖襲擊,不僅如此,亞洲將會是下一波滲透的目標。
【三種恐攻類型】
亞太地區諸國,大致可以根據遭受恐怖攻擊機率的高低,分為三種類型。高風險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印尼、澳洲、印度、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中度風險國:中國、泰國、馬來西亞、汶萊、孟加拉與東帝汶。低風險國:台灣、南韓、北韓、寮國、柬埔寨、越南、緬甸、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與蒙古。
這份名單中,台灣、日本、澳洲與新加坡向來被視為最不易遭受恐怖攻擊,但是,都是美國堅實的盟友,澳洲已被恐怖孤狼攻擊,日本記者人質被斬首,台灣和新加坡是否會被IS視為下一個目標,沒人說得準,但希望不會發生。
在恐怖主義陰影的籠罩下,新型態的孤狼恐攻正威脅著國家安全,各國都必須繃緊神經,以嚴謹的態度,強化國家的反恐機制和打擊能力,加強情蒐、監控與反恐作為,才能真正有效防制任何恐怖活動的威脅和破壞,台灣也不例外。
【整合公私部門】
美國在911事件後,成立國土安全部,國土安全的概念也從反恐,擴展到非法移民、犯罪、走私、網路攻擊、流行疾病、重大突發事件與天然災害等面向。但是,波士頓爆炸案的經驗,卻反映出國土安全不能僅限於議題概念的擴張與整合,更須整合公私部門,才能建構出完整的防範、救助網絡,而非僅靠國家獨力為之。
從美國波士頓爆炸案、澳洲雪梨和法國《查理週刊》的恐攻,讓我們看到恐怖攻擊的變種,不再具有清晰的訴求內容,也沒有嚴謹的組織或團體,愈來愈難去預防與避免,尤其是這種恐怖攻擊的發動源來自於民間,任何公眾場所都可能是攻擊目標,國家若無一套因應機制,恐怕將更難進行危機管理,容易造成巨大的損耗。就此而言,建立完善的政府反恐體系,統合所有情報蒐集、犯罪聯防、反恐戰力等維護國家安全的議題,都是我國政府刻不容緩的任務。
【有以待之】
聯合國安理會針對IS的殘暴行徑,為避免恐怖份子在各國流竄散播恐怖主義,曾經決議所有國家須修訂法律,包括禁止國民加入IS、沒收疑犯的旅行證件,各國必須分享航班乘客資訊、執行預防恐怖份子在各國出入境措施,並由國際刑警協助監控。
我國為因應非傳統安全威脅,反恐任務係由國家安全會議主政,由行政院設置「國土安全辦公室」專責執行。但是,2007年擬訂的《反恐怖行動法》草案,迄今仍在立法院待審,當務之急除儘速通過法案,也應將與國際反恐合作機制加入。
兵法有云:「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政府必須把視線從中東戰區拉回本國。國安會和行政院應劍及履及地做好萬全準備,統合軍、警、海巡機關的反恐特勤部隊執行打擊任務,防制IS份子可能入境或是潛藏國內激進分子的恐襲,台灣才能免於IS的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