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昂貴的藥物一定有效嗎?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團隊對12名帕金森氏症患者玩了個「安慰劑」的把戲:研究人員讓患者注射2劑不具療效的生理食鹽水,卻「欺騙」患者「這是2款新藥,1款要價1千5百美元,另1款只要100美元。」結果發現,患者在施打「昂貴假藥」時,症狀改善的情形竟比施打「便宜假藥」好上許多。
「安慰劑效應」一直是醫界極富興趣的研究主題之一。辛辛那提大學團隊發表於《神經學》期刊的研究,讓12名平均62歲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接受安慰劑「治療」;研究人員告訴受試者,就化學組成來看,2種藥功效應該差不多,而臨床試驗主要是想證明「貴的未必較有效」。
但研究人員在注射安慰劑4小時後測試患者的身體及大腦反應卻發現,患者注射昂貴藥時,肢體顫抖、肌肉僵硬等症狀竟有明顯的改善,且整體運動靈活度比注射便宜藥時高出28%。透過核磁共振影像觀察患者大腦也發現,注射昂貴藥時,患者受損的大腦部位運作較活躍。
有趣的是,在實驗最後「謎底揭曉」時,有8名患者坦言,儘管研究人員告知2款藥物效果相同,但他們私下覺得「應該是貴的比較有效」。
辛辛那提大學神經學副教授奧伯托艾斯佩解釋,藥物的療效有時的確會受患者的「期待」影響,特別是部分帕金森氏症患者大腦中與愉悅感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而當「自以為」接受「應該很有效」的藥物治療時,會對症狀改善的程度「寄予厚望」,因而促進多巴胺分泌、減輕神經細胞受損的情形,進而提高動作的靈活度。
這是否代表,醫師與藥廠常宣稱新上市的藥物較有效,但其實根本是因為新藥比較貴呢?《神經學》期刊編輯、美國密西根州亨利福特醫院神經科醫師彼得李維特分析,新藥在進行人體試驗時,都會與安慰劑比較,因此新藥確有療效無庸置疑。艾斯佩也表示,上述研究中受試者注射昂貴假藥後症狀改善的程度,遠不及接受臨窗標準用藥「左旋多巴」治療的結果,且就初步實驗看來,安慰劑的「藥效」也無法像「真藥」一樣持久。
「然而,不能諱言,部分患者對昂貴藥物的迷思,確實可能使藥效產生『加成作用』。」李維特指出,過去也曾有研究證實,患者認為「藥丸愈大顆愈有效」、「紅色藥丸止痛效果比藍色藥丸好」,甚或有患者深信「藥名聽起來比較『酷炫』的療效比較好」,都是「心誠則靈」的證據。艾斯佩強調,醫師常對某些藥物的使用劑量深感頭痛,下重了怕副作用太強、減量又怕病情加劇,若能運用安慰劑及「昂貴假藥」的概念,或可在劑量調整上取得更多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