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腦袋破洞」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美國南加州大學團隊發表於《神經元》期刊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包覆在大腦外圍負責保護神經細胞的「血腦障壁」會逐漸出現裂縫,而破洞的位置很靠近與形成長期記憶有關的「海馬迴」部位,恐致海馬迴受損,因而引發記憶力及認知功能衰退等症狀。
大腦是所有生理功能運作的中樞,就像「總統府」一樣得受到最嚴密的保護。人類大腦外圍滿布血管,這些腦血管與一般周邊血管不同,其血管內皮細胞排列格外緊密且有特殊蛋白質相連,除非經由特定的開口,否則物質無法任意通過。在腦血管的外圍,還有「外被細胞」、「星狀膠細胞」等疊成可謂「銅牆鐵壁」的血腦障壁,以確保細菌等入侵者或藥物等刺激性物質不會「長驅直入」腦部、破壞神經細胞。
過去學界已從阿茲海默症病患死後遺留的腦切片中,發現患者血腦障壁有破損的情形,而南加大生理學教授貝瑞斯拉夫祖考維克等人,則透過核磁共振造影技術,觀察到隨年齡增長,血腦障壁會從海馬迴的附近開始破洞,而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腦障壁破損狀況最為嚴重。祖考維克推論,過去研究顯示阿茲海默與失智症患者的海馬迴常有明顯缺損,應與該處血腦障壁破損有關。
「血腦障壁若出現破洞得儘快補起來,否則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流進腦部,破壞脆弱的神經細胞。」祖考維克解釋,研究團隊檢測輕微失智症患者的「腦脊髓液」成分,發現「白蛋白」含量比正常人高出30%,極有可能是來自周邊血液的白蛋白從血腦障壁的破孔處滲入腦脊髓液所致。
祖考維克指出,腦血管外圍的外被細胞最可能是破洞的始作俑者,因為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脊髓液中,驗出大量外被細胞死亡之後釋放出的物質。他表示,透過控制外被細胞的生理功能、防止血腦障壁破洞,或可掌握阿茲海默症的預防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