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變食物? 善用菌類創商機

方家敏 2014/12/30 16:45 點閱 4696 次
2位澳洲設計師與荷蘭烏特列支大學合作開發菌種培育室「Fungi Mutarium」(FU),利用菌絲分解塑膠物質,最後生成可食用的菌類。(photo by FU官方網站)
2位澳洲設計師與荷蘭烏特列支大學合作開發菌種培育室「Fungi Mutarium」(FU),利用菌絲分解塑膠物質,最後生成可食用的菌類。(photo by FU官方網站)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塑膠也能吃?二位澳洲設計師與荷蘭烏特列支大學合作開發菌種培育室「Fungi Mutarium」(FU),利用菌絲分解塑膠物質,最後生成可食用的菌類。目前該計畫已經能夠成功分解塑膠垃圾袋,並連同藻類培養基一起食用,未來將縮短分解時程,並開發更多創意口味。

早在2012年耶魯大學就發現一種罕見的菌類能夠分解聚氨酯橡膠,隨後出現一連串類似的研究,科學家開始找方法破解塑膠中的有毒物質。二位澳洲設計師烏格和凱欣格則開始思考如何把塑膠廢物變成食物,如此一來不但可解決成千上萬的海洋廢棄物,又能餵飽地球上的貧窮人口。

於是她們與荷蘭烏特列支大學合作,開發了一個菌種培育室「Fungi Mutarium」(FU),專門培養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和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的菌絲。這2種菌類恰好是人類常食用的菇類,但也能以塑膠為食,進行分解。

但菌類在分解塑膠之前,必須先將塑膠放進催化室照射紫外線光殺菌,再把塑膠放在一個用海藻製成的半圓蛋狀物體中間。該物體呈半透明,類似石花凍,只要加入糖和澱粉,就可做為菌類的培養基。最後將菌絲放在一顆顆的蛋狀物上,並連同塑膠放進液態氮,使其作用、分解。

經過2個月後,塑膠物就會被菌類消耗殆盡,而長出的菌絲可直接供人食用。二位設計師表示,這些菌類在歐洲、亞洲、美洲、澳洲都是常見的食物,生長在腐木上,本來就是以有毒的廢棄物維生,因此不需要擔心以塑膠為食的菌類是否有安全上的疑慮。

《今日俄國》指出,分解塑膠後長出的菌絲可以跟海藻做成的培養基一起食用,嘗起來味道清淡。未來除了縮短作用時程,也將研發新菜單,例如紅蘿蔔或巧克力口味的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