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1刻鐘 揪出睡眠呼吸中止症

李昀澔 2014/12/16 21:40 點閱 5697 次
國研院團隊發表「睡眠障礙風險評估」新技術,有助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查流程費時、費工的問題。(photo by Tony Alte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國研院團隊發表「睡眠障礙風險評估」新技術,有助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查流程費時、費工的問題。(photo by Tony Alter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未來只需15分鐘,就能評估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國研院團隊16日發表「睡眠障礙風險評估」技術研究成果,可將傳統生理檢查時間,由1週縮短至15分鐘,且受測者毋須等待動輒長達數月的候位時間。林口長庚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與中國附醫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都認為,該系統分析速度快,但尚須累積更多臨床實證,目前暫無法取代傳統方法做為診斷工具。

【傳統檢查1位難求】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因患者呼吸道狹窄、阻塞,導致睡眠過程中呼吸暫停,造成體內氧氣濃度下降,大腦會受刺激而使患者清醒,嚴重者1小時睡眠可能中斷數十次。杭良文指出,目前臨床上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流程,是使用「多重睡眠檢查儀」測量腦波、眼電圖、肌電圖、心電圖、血液中氧氣濃度及呼吸氣流等生理訊號;患者需到各醫院睡眠中心「住1宿」,以便紀錄整晚的睡眠情形。

現階段全台約有50家睡眠中心、260餘張病床,每年服務4萬多人次,但睡眠醫學會資料顯示,成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至4%,粗估全台有45萬名患者,代表床位嚴重不足。國研院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副研究員蕭宏達透露,健保給付單次生理檢查約新台幣4千5百元費用,但「候位」時間往往長達半年、甚至1年,自費雖多能在1個月內受檢,平均費用卻高達9千元。

【縮短檢查時間】
國網中心開發的新技術,是結合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及流體力學計算,分析受測者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及嚴重程度。蕭宏達表示,國外團隊透過傳統電腦斷層影像,呈現患者咽喉部位呼吸道的窄縮程度來推估罹病風險,準確率僅約5成,國網中心則改用顯影劑輻射量為傳統6%的「錐狀射束電腦斷層」,並搭配患者呼吸時的氣道壓力計算;醫師做完斷層掃描後立即將影像上傳國網中心系統,只要15分鐘就能回傳完整報告,準確率目前可達85%。

杭良文分析,進行傳統生理學檢查時,患者身上最多可能同時有16條線路,需技術員整夜緊盯狀況,且部分患者會「認床」,常需多夜紀錄才能釐清病情,每次紀錄結果都需1至2週分析,因此國網中心的新技術,確實能解決傳統診斷費工、費時的難題,但仍有必要提升準確性。陳濘宏則認為,該技術較適合做為快速篩檢工具,若檢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機率偏高,或症狀嚴重的患者,再進一步接受生理檢查,而非所有睡眠障礙者都需耗費時間、金錢受檢。

國研院16日宣布,將該技術移轉給海昌生技,現已取得台灣及美國專利;海昌預計明年3月時,睡眠呼吸中止症評估系統可在台灣及中國上市,明年底前拓展至美、日、阿拉伯及歐洲地區,目前國內收費暫定4至5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