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有感 洪乙文要書寫遊民故事

杜胤廣 2014/12/15 23:40 點閱 3868 次
一名台科大應外系4年級的學生洪乙文,與馬拉加大教堂前的一名女遊民。(photo by facebook)
一名台科大應外系4年級的學生洪乙文,與馬拉加大教堂前的一名女遊民。(photo by facebook)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遊民也需要愛,是需要被尊重的一群人,更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台科大應外系4年級的學生洪乙文說。

喜歡說故事的洪乙文,去年在西班牙街頭與遊民相遇,使她計畫與匿名「Schizoid」的網路插畫家,在明年走遍全台,採訪所有《Big Issue》雜誌的街友,撰寫他們的人生故事。

洪乙文說,當時她為了要增進西語能力,才走上西班牙的安達魯西亞街頭,進行西班牙聖誕節慶的採訪。那一天,她經過馬拉加大教堂,遇見一個包頭巾的女遊民坐在階梯上,拿一張寫著「我沒有工作,我有兩個小孩,請幫幫我。」時,洪乙文問說:「妳好,我在做一項課外作業,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女遊民非常驚訝地說:「妳要採訪我?」洪乙文接著問:「是的,聖誕節讓妳想到什麼?平安夜又希望得到什麼呢?」女遊民卻回答她說:「家人,陪伴家人。」

洪乙文說,當她看著採訪時寫下的「家人,陪伴家人」的幾個字時,才自覺「原來遊民跟我們都一樣,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因此回到台灣後,她更想挖掘更多社會邊緣人的故事。

國中生助淡水恩友 看見貧弱需要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以前只認為種稻米的農夫最辛苦,沒想到連裝米都這麼累。」新北市淡水正德國中的郭頌華與張裴倫老師,14日帶領24位國中生全天候協助淡水恩友中心進行環境清潔、並分裝濟貧米糧與募集發票的社會服務。

郭頌華說,學生以前聽家人、老師常說「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但現在反而覺得「救濟沒飯吃的人也一樣不簡單。」

此次參與恩友中心服務的正德國中學生有3個班級,分別是2個7年級班級和1個8年級班級的學生,共24人。他們早在1個多月前就來淡水恩友中心洽詢,希望能全天候協助清掃環境,分裝濟貧米糧,下午更在淡水老街為恩友中心募集發票。

郭頌華表示,在發起該活動前,她與張裴倫討論如何提升學生所需的服務時數,讓學生走出校園、看見弱勢的需要時,就決定找淡江教會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一起舉辦該活動。她說,學生一開始只想藉此賺取志工參與時數,但在服務過程中,卻發現平時成績表現平平的學生,也能在募集發票時,積極呼口號、宣傳,結果募得上千張的發票。

張裴倫表示,在恩友中心服務一整天,讓她內心感動的是,恩友中心沒有財團支持,需要自己募款,神奇地每個月供應120個貧弱家庭用餐、領取白米與其他物資,甚至提供收容床位,讓無家可歸的人有家可住。未來若有機會,仍希望持續保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