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技術突出 長庚、榮總雙獲獎

李昀澔 2014/12/15 22:20 點閱 4324 次
台北榮總團隊致力於異體移植及自體骨重建手術,以解決骨肉癌患者置換人工關節後容易磨損的情形。(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北榮總團隊致力於異體移植及自體骨重建手術,以解決骨肉癌患者置換人工關節後容易磨損的情形。(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有輸血需求時要找「血庫」,需要移植骨骼時,則得向「骨骼銀行」求助。林口長庚成立骨骼銀行近30年,支援外傷、腫瘤、先天畸形、關節置換等骨骼移植手術已突破萬例,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醫療機構骨骼庫。台北榮總骨骼醫療團隊則發展「骨肉癌」治療技術,避免患者年紀輕輕就需面對截肢痛苦。2組團隊15日時雙雙獲得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肯定。

【生醫品質獎公布】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15日舉行第17屆生技醫療品質獎頒獎典禮,包括監察院長張博雅、衛福部政務次長林奏延、最高法院院長楊鼎章及生策會創辦人、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都到場致意,表揚25組醫院、藥廠、生技、醫材、化妝品及保健食品研發團隊。其中北榮及林口長庚骨科團隊長期投入骨骼疾病治療,分別獲得醫療院所類銀獎及銅獎肯定。

前台大校長、生醫品質獎評審團召集人陳維昭表示,北榮成立跨科部團隊,完成數千例各種惡性骨癌治療,並將惡性度極高的原發性骨肉癌患者5年存活率提升至7成;林口長庚骨骼銀行進行異體骨骼移植手術已突破萬例,是2組團隊獲獎主因。

林口長庚關節重建科主任謝邦鑫指出,長庚骨骼銀行在2012及2013年的骨骼出入庫數量,都超過5百例。儘管歷經921大地震等挑戰,保存骨骼組織於攝氏負70度以下的冷凍系統從未故障,也不曾造成接受移植者傳染疾病。謝邦鑫強調,骨骼組織很難透過人工技術取代,移植病例數僅次於血液,包括嚴重外傷、骨癌腫瘤、畸形及部分關節置換患者,都需仰賴骨骼銀行提供組織。

【骨肉癌治療不易】
青少年最常見的骨癌「骨肉癌」患者,也是骨骼銀行的服務對象之一。北榮骨腫瘤治療中心主任陳威明表示,骨肉癌好發於骨頭2端,逾半數患者腫瘤位於膝關節附近,另有1成出現在肩關節。陳威明說,國內每年都有5、60位患者,在1970年代,患者只能選擇截肢,但5年存活率不到2成;近年隨化療、放療及手術技術進步,以北榮為例,患者即便發生肺部轉移,5年存活率仍近8成。

陳威明分析,近年治療骨肉癌傾向保留患者肢體,國內臨床上多選擇截去部分骨骼,再以腫瘤型人工關節置換。而人工關節雖有手術快、患者恢復期短等優點,但醫材價格動輒新台幣10至20萬元,卻無法避免磨損而需再度動刀;陳威明直言,由於骨肉癌患者年紀普遍較輕,置換人工關節並無法一勞永逸,透過骨骼銀行尋找捐贈組織來進行「異體骨移植」,雖較符合患者需求,但要找到「規格」完全相符的骨骼非常困難,且無法完全杜絕感染風險。

對此,北榮遂著手研究「體外高劑量放射線照射自體骨重建」手術,並在1991年時完成國內首例。在切除腫瘤後取出部分骨骼,以高劑量放射線照射15至30分鐘,並清除殘餘的腫瘤及軟組織,再將骨骼重新植入患者體內,迄今已完成5百餘例骨肉癌治療。陳威明指出,自體骨重建手術時間雖是置換人工關節的3、4倍,但較能節省健保及患者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