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翻譯文章時總會碰到難以言傳的段落,這時就不禁感嘆自己中文造詣實在差勁。相信不少人也碰過這樣的情況,閱讀一段外文時,自認為可以理解該段落的意思,但若要用中文通順表達,反而無法順利做到。
過往總認為這是由於中文太差,所以才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現在想法反倒有些改變,認為除了中文差之外,外文程度不足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試想腦內轉譯的狀況,中文能力若出色,即使看到外文一知半解,也能以文藻補充不足,且不管意思是否到位正確,至少有機會拼湊成一篇自圓其說的文章。外文能力好,但中文相對不佳,就有可能認為懂了那種感覺,寫出來卻怎樣也不成形。
不過,一般來說,母語的程度畢竟是外語極難超越的,除非長時間不接觸,否則不容易衰退,但外文只要缺少環境就容易「辣囃」。換個角度來說,記憶外文的同時多半也靠母語幫助,如果外文字彙、片語、句型記得夠充足,看得文章書籍夠多,那麼自然不會發生無法轉譯的狀況,或許用字會缺乏某種程度的精準,但要表達意思並不困難。
總而言之,通語言這種事是多多益善,兩種、三種、四種或更多都好,不要偏廢了任何一種,不然通了也是浪費。
成果:
1. 簡立峰:放眼看周遭 遍地是機會
2. 逾百穆斯林學者 譴責伊斯蘭國非國
3. 歐巴馬:面對邪惡 美國永不退卻(一半)
4. 國際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