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氣候變遷 原住民經驗可助友邦

賴義中 2014/08/26 18:23 點閱 3490 次
中研院25日舉辦「台灣及南太平洋友邦南島民族氣候變遷調適及因應政策研討會」發表會。(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中研院25日舉辦「台灣及南太平洋友邦南島民族氣候變遷調適及因應政策研討會」發表會。(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面對氣候變遷災害,台灣協助原住民重建的經驗,可供友邦參考。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王寶貫表示,台灣原住民近年受天氣變遷災變侵擾頻繁,政府如何兼顧傳統生活和現代生活,制定重建政策,具體經驗可協助大洋洲島國應對氣候變遷災害。

經立委孔文吉倡議,中研院去年9月舉行「台灣及南太平洋友邦南島民族氣候變遷調適及因應政策研討會」,近日再將研討會論文集結成冊,25日舉辦發表會。孔文吉說,寄望此論文集能為友邦創造社會效益。

王寶貫指出,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有目共睹,如趨於頻繁的極端降雨或颱風莫拉克導致88水災,重創部落。我國的災後重建政策,採全方位考量,除顧及部落的人文生活和科技產業,也納入環境和氣象層面,相關經驗對同為南島語系的國家應有幫助。

中研院民族所所長黃樹民指出,大洋洲居民面對災害的經驗,和台灣原住民相當類似,如因災變發生,導致人口必須遷移。原住民居住地多為丘陵、山地,難再遷徙,太平洋居民則面臨國土消失、無處可遷移的困境。

黃樹民指出,文化保存問題將伴隨人口問題,以語言消亡最嚴重,原住民的母語恐在未來5到10年間消失,因此要如何從傳統文化中發掘新元素,留住部落年輕世代,並讓外界正視原民文化的重要性,是兩地居民的首要課題。

原民會副主委鍾興華表示,與自然災害打交道是原住民自古流傳下來的智慧,從口傳神話故事中,可見一斑。如布農族傳說中,大蛇堵住了河流的出海口,造成大洪水出現;排灣族最初也是因為大地震出現,族人才相繼東遷、南遷;又如蘭嶼當地種植水芋,此種技術就可分享給耕地鹽化的南洋友邦。

諾魯大使柯克則說,雖然該國總統經常為氣候變遷議題在世界奔走,疾呼已開發國家應給予協助,但島國人民對議題欠缺警覺,只消極要求政府提供食物和資金援助,並不會自我組織,或起身向世界大聲表達要求生存權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