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宇廣播電台(FM96.7) 醒報人物現場
播出時間:6 月 27 日 18:00-19:00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受訪人: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 蔡芳文
「老」是要學習的,每一個人都會老,要怎麼樣讓每一個人的老,都老得很成功,老得很活躍、很快樂,這個工作是需要學習的。
主持人:在台灣有一個典範型的、公益性的老人安養中心叫雙連安養中心,地點在新北市三芝,多年來都是國內外安養同業參觀的據點。今天特別邀請執行長蔡芳文來談談老人安養的問題。
發現老人需求
首先請教執行長過去幾十年來,20 多年前就已投入雙連安養中心,當年那麼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為什麼會想來做一般人不會重視的老人工作?
蔡芳文:這個應該要從兩個方面談起,一個是我個人的特質, 比較喜歡人跟人接觸的服務性質工作,第二個是環境的因素,因為我們雙連長老教會過去一直關心社區議題, 1993 年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所以雙連教會的長老、執事、會友們就決定除了關心教會裡的中年團契、老人會以外,應該也要關心高齡者的社區老人大學。
在社區老人大學舉辦一段時間後,就發現很多社區老人大學的學生下完課不回家,想留在教會的教室,他們需要有一些朋友互動,回到家裡可能又是自己一個人,買了便當也感覺不好吃, 有幾個同學就買便當回到教室, 一起吃一起聊天,我們看到這種情況,發現很多老人是喜歡有伴的,所以那時教會毅然絕然要辦安養中心。
我因為是教會裡的正式員工, 在過程中屢次參加開會、參與規劃,再加上個人特質,很自然的,不管是神的帶領也好,工作的景象也好,或個人的特質也好,就這樣走進了老人照顧的行業。
傾聽真正需要
主持人:蔡執行長是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因為教會推動老人安養而開始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但這還不在構成建造一個漂亮又人性化的安養中心的理由。讀者如果有空到三芝參觀雙連安養中心,真是美得不得了,不管是住宿、用餐、社區環境或軟體服務都是五星級的,非常周到,對老人來講簡直是天堂,我參觀幾次都很感動。
請執行長談一下,這樣的安養中心從規畫到執行,這中間參考了多少資料,為什麼有辦法去建造環境優美,軟硬體又周到的安養中心?
蔡芳文:剛剛主持人談到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人性化。21 年前,雙連教會決定要打造雙連安養中心,在那之前,雙連教會完全沒有老人照顧的相關經驗,所以當時我們的牧師、長老、執事團隊就到處參觀學習,看了很多文獻、資料和書籍,在這過程中,教會確定了安養中心老人照護的定位。
這個定位就決定了雙連安養中心的服務模式,是多層級的、連續性的模式。講到剛剛主持人提的人性化就是說,老人照顧絕對不是片斷的、單一的,一定是人性的。
一個長輩假設是65 歲退休, 那他在65 歲時的體力、體能是如何,也許到了70 歲、75 歲、80 歲到90 歲,每一個階段他的身體的失能程度是一直在增加的,機能卻不斷減退,所以不但照顧方式不同,硬體的規畫也要不同,服務的軟件更要不同。
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這些工作團隊都不是老人,所以如何了解老人需求、老人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所以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是傾聽,從傾聽中不斷改變、調整我們的軟硬體,從食衣住行育樂醫療的整體服務,如何更符合老人的需求。
換句話說,絕對不是符合法規就好了,法規只是最基本的標準,當然也不能違法,如何高於法規,又如何符合每一個階段、不同失能程度的長者不同的需求,這就很重要了。雙連一直抱著這個目標,所以我非常贊同主持人說到的人性化,如果沒有這麼做,我覺得是沒有到位的。
重視服務品質
主持人:接著請您跟我們分享老人照護的挑戰與需要。一講到安養中心,大家一定很容易想到那些僵化、制式化的安養院, 讓我們覺得如果把老人送進去是非常殘忍的行為,因為它們大部分是以商業的模式經營,所用的人與環境,常無法符合人性的需求。
我個人接觸一些安養院,知道老人是屬於哪一種,有健康的老人、自己可以行動的老人、是拄拐杖還是坐輪椅、還是臥床? 像創世基金會是屬於這種完全失能的老人,所以老人有很多種, 有人90 歲了還是神采奕奕的。剛剛聽您說,您們的服務連續性的,沒有區分只收哪一種老人, 是嗎?
蔡芳文:我們在收容老人方面,把長輩分成七種,第八種第九種我們不收,所謂第八種就是,他在身體上插有三管,原因他如果做了氣切,或是放置其他的管路,感染程度會很高,他如果在醫院接受專業照顧,感染力會較低、品質也會較好。
第九種就是類似已經ICU 的個案,他沒有插管,但生命徵象有可能短時間內需要醫療介入,這情況在安養中心較不適合。所以在雙連照顧安養的類別為輕度養護的、中度養護的、重度養護的,插一管、插兩管甚至失智的、認知功能退化的,這個在雙連是屬於連續性的照顧。
主持人:請教蔡執行長,這麼多年來相信您已看了很多生老病死,看到一個人從活蹦亂跳慢慢變成走不動、跳不動,兩隻腳變三隻腳再變四隻腳,您對於老化一定有一些思考,您自己也慢慢走向中年了,也會有一些老化的現象,您覺得有什麼心路歷程?
看遍生老病死
蔡芳文:這個議題非常好, 「老」是要學習的,每一個人都會老,要怎麼樣讓每一個人的老,都老得很成功,老得很活躍、很快樂,這個工作是需要學習的,在雙連安養中心,我覺得除了一個服務的工作外,我得到了很多,從這些老人身上知道怎麼老得很可愛。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第一個你要非常注意身體的健康,就是我們講的「健康促進」,這要從平常做起。第二個是社會支持,如果我們老了以後孤單一人,在生活品質上就沒辦法非常活躍,所以看到我們安養中心的老人家, 生活上真的非常落實活到老、學到老、服務到老的精神,這是我們在安養中心裡所學到的。
所以我們每個人非常重要的是,要去學習怎麼老,第二件事就是社會支持,你一定要把握好人際關係,有一個服務的平台, 最後一個就是財務規劃,財務要做到非常好的規劃,因為現在的長輩跟5、60 年前的思維已經不一樣了,不再養兒防老,多子多孫,一切要靠自己。
所以我要特別呼籲大家要老得成功,一定要健康促進、社會支持與財務規劃,將來你才會老得很活躍、很可愛。
身心靈健康並重
主持人:我要進一步請問,目前雙連安養中心大概收容了400 位老人吧?
蔡芳文:安養中心有432 位, 社區277 位,加起來709 位。
主持人:執行長最厲害在這邊,對這700 多位各個都能打招呼、如數家珍。請教一下請教一下,老人在安養中心裡面,有一些人很活躍、有一些可能失能了,那在老人的人生觀和宗教信仰,應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因為我看到一些街友和住在家裡的老人,他大部分時間是不快樂的,每天都覺得這世界對不起他、他小孩對不起他,常常自怨自艾自憐,我想蔡執行長一定會感受到,老人要變成您剛剛講的活力十足,恐怕心理因素會更重於其他方面常常?
打造專業全方位照顧
蔡芳文: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所謂的健康,特別是我們年長者的健康,應該要談到的是身心靈的健康,因為身體的健康我們可以透過平常的運動、檢查、預防,還有做一些醫療,就可以維持某方面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和靈性的健康,個人本身的意念就非常重要了。
身體健康可以透過外界協助某一大部分,但心理的、靈性的這塊如果健康的話,那不但你身體是健康的,心理也是喜樂的,你心理喜樂帶來的平安就是來自靈性的成長。
所以我跟大家分享最重要的, 特別是長輩的健康,應該要去強調身心靈一起的健康,這個除了本身以外,像我們在安養中心的工作團隊就很重要,你要有這樣的專業團隊才能夠去支持這些長輩,可能他已經失能了或是要坐輪椅甚至臥床,已經沒辦法像過去那麼活潑,那我們要怎麼去支持他,讓他在心理、信仰的層面也都能健康,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關鍵因素。
主持人:我想如果你有長輩, 不只是把他照顧好,如果也能把他帶到教會,讓他有機會聽聖歌,或跟教會的兄弟姊妹在一起,讓他快樂還滿重要的,剛剛提到身體以外,心智跟靈性同樣重要,所以我想請問蔡執行長, 雙連安養中心中跟其他安養中心最大不同是什麼?
蔡芳文:雙連安養中心最大的幾個項目,第一個是我剛才提到專業工作團隊的專業能力,我們超越了政府所規定的能力標準, 照顧了432 位長輩,我們專業團隊228 個員工內有41 種不同的畢業證書,就是說他們從不同專業的學校畢業,足夠應付老者的需求。
主持人:幾乎等於一個人照顧兩個老人了。
蔡芳文:對,我剛剛在強調專業能力,因為要達到老人心理、靈性都能平安喜樂,當然要有專業人員。除了護理人員、社工人員、照護人員,你還要有牧師、心理治療等等各方面不同的人才,來扶持這些長輩,這是很重要的特色。還有一個特色是,照顧老人做到讓他生理與心理的無障礙,這一點很不容易。
坦白講,一個長輩生理的無障礙往往會產生到心理的無障礙, 比方說,我們電梯進去後一定是幾秒鐘內會關起來,這樣對一個走路很慢的老人來說會來不及, 那為了不要被夾到,他一定會走很快,走很快有時就會跌倒到, 或走太慢被夾到,夾到的話可能會骨折,因應這樣的情況應該要有很好的安全設施,讓老人家走路時心理得到平安。
心理平安,就是雙連安養中心的特色,當然還有食衣住行育樂上的安排、課程的安排等等都是。
主持人:老人在貴中心住真的可以說是全台灣最幸福的老人, 但我要說明,我們醒報並沒有在幫雙連安養中心打廣告,因為雙連非常難申請,要住進去都需要排隊好多年,它也不是一個商業的安養中心。
接下來我們再談, 政府需要怎樣來關心老人議題。
剛剛我們提到雙連安養中心是全台非常模範的安養中心,他們的標準是「高於政府所規定」,因為現在很多安養中心連政府的標準都達不到,要做到你們中心的水準,必須擁有宗教家的情懷,它是屬於你們雙連長老教會的,你們所做的事,是做給上帝看的,跟一般人純粹為了商業目的是不一樣。
當然因為這麼多年投入安養工作,我想蔡執行長對於政府面對一個高齡化的社會,在法規、財務資源、專業資助上,有何建議?
法規面著手
蔡芳文:台灣政府在高齡化這一塊是應該大力去著墨的,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人力的栽培這塊做起,台灣過去一直以來都非常依賴照顧服務人力來照顧老人, 但台灣照顧服務人力確實有所不足,所以我們請了很多外勞。
我要強調的是,政府要從人力這塊去著墨,在台灣,有32 所大學裡有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或是老人照顧科系等等,不管是四年制的或是二技的,每年畢業生接近1800 位,政府應該從這個人才部分推行制度,提供好的就業環境。
年輕人會選這個科系,一定是對老人照護長照產業有一些感動或認同,既然讀了這個科系,政府應該做的是導引他們、協助他們,讓他們有就業機會,同時來解決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老人照顧的問題。
第二個部分,我認為政府該從法規面著手,因為這是民間和學術界沒有辦法做到的,政府應該從高齡化社會環境的法規面做一些修正、引導。
過去我們一直講到無障礙,老人家假設從50 歲以後、60 歲以後,什麼樣的環境能讓他每個階段都無障礙。
再來是我們的公共環境、公共走道、馬路和騎樓,怎樣打造一個友善的環境,這些都必須從政府的法規面著手,這些也許不會立竿見影,但假如我們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所以我認為這方面政府可以大力推行。
最後我認為該從整個機構照顧的品質去輔導,雖然十三年來台灣政府有舉行評鑑制度, 評鑑100 多個項目,大家就該一一去達成。
現在將近2000 家大大小小的機構,包括社政與衛政都已整合在衛服部,這些機構在103 年的評鑑中,能拿到甲等、優等的只有不到100 多家,比例差距很大。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要如何輔導這些機構及格?第二,要在此呼籲從事這方面照顧的老闆與工作者,我們做這樣的服務,很多人會說是在積功德、做公益等等,但我倒比較喜歡談的議題是,這是再創造生命的價值,當你對長輩有這樣的態度與耐心的服務時,長輩會給你非常好的回應,社會同樣也會給你非常好的回應,不要一直以產值為出發點,應該要看到價值,如何讓這樣的服務產生感動與回應,才是最重要的。
感動式的服務所產生的是價值,有了價值就有產值,我認為這是與品質息息相關,政府方面要輔導、執行、落實,機構方面則要先以價值為出發點, 我認為與政府共同思考整合教育、法規、品質三方面的落實是很重要的。
鼓勵民間投入
主持人:就外行人的角度來請教執行長,除了教會和基金會比較沒有財務上的壓力,哪一類的企業比較適合投入設立安養中心的工作?
蔡芳文:這個議題是非常重要的,台灣目前所有安養中心的床位是不足的,雖然有人說進住率只有70% 或80%,但也要探討背後的問題,為什麼有些機構很多人排隊,有些卻住不到5 成或6 成,所以,我在此呼籲更多的社會企業、基金會與社團,要經營這樣的服務, 不管是大機構還是小機構,如果經濟無法平衡,是很難永續經營,也很難有好的品質。
我有一個策略想跟大家分享, 如果要從事這樣的行業,就要以「量出而入」的財務模式來規劃,例如,所有的投資,換算成多少床位,這是一個大原則,如果以這樣的模式經營, 就能夠達成平衡,利潤與回饋就會與能不能永續經營有關。所以呼籲朋友們,有意願投入這方面工作的話,我們可以再多一些分享與交流。
主持人:未來的時代,老人產業絕對非常重要,而且是很有商機和價值的產業,我們希望今天這個議題只是拋磚引玉, 讓大家能夠更深入了解老人安養問題,也歡迎大家多多關心、投入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