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創新研究 年輕學者獲獎勵

李昀澔 2014/06/05 19:48 點閱 4086 次
中研院頒發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共有數理、生科、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共16位新銳學者獲獎。(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中研院頒發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共有數理、生科、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共16位新銳學者獲獎。(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從事學術研究的辛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我要告訴大家,含淚播種者,必能含笑收割。」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5日出席2014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頒獎典禮時表示,本屆從111件申請著作中脫穎而出的16件研究成果橫跨數理、生科、人文及社會科學,可謂「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也以「拾穗者必彎腰」期勉獲獎者「懷著謙卑的心繼續做研究。」

【3大領域學者獲獎】
「中研院的使命除了促進學術研究發展,還要為國家培育創新人才,」陳建仁說明設立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的源起時表示,該競賽開辦19年來,已成為國內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切磋平台」之一;「歷屆278位得獎人中,有13位後來獲得教育部學術獎,110位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陳建仁說,「更重要的是,許多得獎者也成為其研究領域『大師』級的學者,這正是我們最重視的『傳承』。」

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共分數理、生科,及人文與社會3組;數理組得獎者包括開發「微流體生物晶片設計自動化」系統的成大資工系副教授何宗易;利用特殊催化劑及催化條件合成碳60、碳70等「多聯苯」分子的成大化學系教授吳耀庭;「星際介質塵埃」權威暨國內多項太空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天文物理所副研究員康逸雲。

【研究顛覆教科書】
中研院地科所副研究員李憲忠開發的「地震數值模擬」系統,釐清日本311大地震發生時「斷層破裂」的能量傳遞過程,深獲評審青睞。台大液態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張之威則顛覆教科書上「熱擴散」的概念,以奈米線證實室溫下存在「波動型熱傳導」,未來可望應用於廢熱發電。同獲數理獎的還有台大數學系副教授謝銘倫,他笑稱研究「整數論」「不知道可以幹嘛?」,「或許算是種藝術吧!」

生科組得獎者包括透過田野調查,發現「冠羽畫眉」在惡劣環境下也會「共體時艱」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沈聖峰;揭露植物克服乾旱環境奧秘的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所副研究員韋保羅,以及結合動物實驗及臨床數據,研究罕見腎臟代謝疾病,並開創藥物研發基礎的國防醫學院內科副教授楊松昇。

【人文研究涵蓋廣】
「當我們年紀大了、細胞裡的『胞器』故障了,會發生什麼事?」獲得生科獎的中研院生化所副研究員楊維元,透過光線誘發細胞的「自噬反應」,釐清細胞受損時修補、移除、替代胞器等代謝機制;另一位獲獎者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所助研究員蘇怡璇,藉由比對海膽及「玉柱蟲」等生物從胚胎發育開始的生長過程,解開生物如何產生前後、左右、腹背等「體軸」的奧秘。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王智明獲得人文社會獎,他專門研究美國亞裔移民及留學生,在文學及保釣、台獨等社會運動的歷史。獲獎者還包括長期深入緬甸民間進行民族音樂研究的中研院民族學所副研究員呂心純;長期關注台灣醫療與弱勢族群的清華通識中心副教授林文源;由歷史、社會、法律觀點分析台灣女權主義沿革的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陳昭如,及比較文學專家、政大英文系助理教授趙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