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贏在起點 有可能輸在終點

謝宇程 / 文字工作者 2014/05/23 19:01 點閱 1836 次

上個周末舉行會考,十二年國教政愈來愈靠近它最危險的時刻。這幾天,媒體上出現不少關於新升學制度的抱怨,例如「孩子焦慮到一夜白髮或急出滿臉青春痘」。如果之後在選校、分發的過程中出了亂子,釀成輿論災害,教育部長就可能要換人了。

重升學或重教學

無論接下來幾個月選校分發過程是否能避免災情,十二年國教大致上是不會「成功」了。原因是,十二年國教最後將重點放在升學制度,而不是放在教學的真正品質上。

什麼叫改正教學的真正品質?我最近訪問了一位哈佛畢業生,且容我用他在紐約湯森高中 (Townsend High School ) 的經驗當作例子。

在台灣的學校、教學、生活、同儕關係的建立,有一個很重要的單位,是30 多位學生構成( 過去50 人以上) 的「班級」, 這個單位,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都主導了學習與教育的樣貌。然而,「班級」這個單位,在美國的很多地區,自中學以後,就不復存在。班導師、班長…相關概念亦然。這個制度的不同,影響甚大。

自主學習

湯森高中的學生入學以後不再編「班」。每一門課,都需要學生自行選擇。基礎必選學科學生可以選老師,老師之間有不同的風評、風格,甚至不盡相同的課程重點。某些科目則有開難易度不同的課目,學生要依自己的學習速度、動機強弱,選擇合適程度的課程。

在科目的選擇上,學生也有彈性,例如科學領域,學生可從物理、化學、生物三門課中挑兩門修,技藝領域,從五門課中挑一門。如此,既會對老師教學品質造成一定程度的督促壓力,也會讓學生學習有興趣、能力適合的課程。從運動課到數學課,都有這樣的精心安排。

對於能力強、有自學基礎的學生,他們可以在接受評量檢定後,跳過基礎課程,直接上進階,甚至大學預修課程。也因為是選課,沒有班級,所以學生只需要「跳課」,並不會要「跳級」。這樣的彈性,對於學習方和授課方,都是比較好的。

為自己生涯規劃而學

在湯森高中,學生並不是因為考試脅迫而學習。他們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之一,乃是他們自己本身的生涯發展前景。從很早年,學校老師就會讓學生用這樣的思維看待學習:「如果我之後想要…那我現在應該學習什麼、準備什麼、達到什麼?」無論這個目標,是成為運動員、學者、技術人才…老師都會幫助學生了解,他日後要面對的能力要求、資格門檻,以及相關的學習途徑。

所以,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涯願望,而不是為了短期考試的分數比賽。

學生的學習沒有被規定綁死, 充滿了自發的選擇與安排,所以,幫助和輔助學生前瞻、構思、面對困難、了解世界與自己,這件事,在中學階段被視為一個極重要的大事。也因此,在湯森高中,至少有七位全職的輔導老師,不必上課,他們的工作就是與學生個別約談,給學生修課、規劃、預備人生的建議。

大部分東亞的父母老師,企圖快速讓學生記憶知識、熟練技能,讓他們被動接受灌輸和操練,以便較早在考試測驗上展現優勢。但是,這麼做恰好和培養主動思考、自發學習、前瞻因應的教育背道而馳。然而,現在世界競爭的前緣,真正決定強弱的關鍵,不是在於誰會那些已經開發出來的技能、已經知道的知識。

競爭的關鍵在於,誰能問出關鍵問題,並搶先發現未知、開創風潮。而後者,正是歐美教育的核心。

其實很有可能,我們要「贏在起點」的思維,就是我們「輸在終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