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民進黨籍研究生號召反服貿,發動三月學潮,成功占領國會、短暫入侵行政院,引領全國輿論聲勢,卻也輕易綁架了總統及行政院長的態度立場,也框束了政府執法公權力的行使。這些舉動目前已漸引起國際社會反感,乃至對臺灣前景提出降評與質疑。
有人深一層探索三月反服貿學潮的積極目標,應該是「反馬」與「反中抗中」的政治意圖,更遠大於經濟意圖。但若從更高層次的宏觀檢視,三月學潮應該是既往十五年全世界「反全球化運動」熱浪的遺緒,在臺灣找到的延伸依托。
【反全球化其來有自】
反全球化運動,主要是針對無論多邊貿易協定(如WTO及若TPP、RCEP之類區域整合協議)或雙邊貿易協定(如FTA、ECFA及服貿),其所可能肇致「貿易(就業)移轉」效果的畏懼與反動而來。
在十五年間全世界極端反全球化者,幾乎都是刻意忽略「貿易(就業)創造」的正向效益,也同樣忽略掉更大的得利產業及得利職業的積極利益,而以無限上綱「貿易(就業)移轉」所致失利產業及失利職業可能轉化成為弱勢產業(職業),甚至成為消失產業(職業)的負向效益,並将两者以等號成為「全民受害」,作為恐嚇和威脅政府與社會的利器。
這種恐慌、畏懼心理的投射,也同樣在臺灣反服貿學潮的論述中表露無遺,所以,與其說三月學潮是反馬反中,毋寧說是對國家經濟自由市場開放的「全球化恐懼症」作出搏命反彈。
【法堅定政策擺平學潮】
15年來「全球化恐懼症」所引爆的學潮學運,最有名的莫過於2006年三月發生在法國巴黎,串聯80所大學學生,近百萬學生、青年上街頭毀燒車輛、商店及攻擊官署的「法國318學潮」。
事端的引起,是法國在面對世界級全球化運動(globalization movement)衝擊下,其過度自我保護的勞動法規政策,驅趕了本國產企業的投資營運,也阻絕了外人外資進入法國投資營運,結果肇致失業率劇升,整體經濟頹敗。
當時主政的席哈克總統及德維爾潘總理,乃極力鬆綁勞動法規,修改了原本可以保障大學畢業生薪資待遇下限及終生雇用的「初次就業契約法」,用以挽救國內投資及企業營商環境,創造就業機會及振興經濟。
法國318學潮的目標,就是要求政府動用公權力來「絕對保護」大學畢業生的生涯經濟與就業機會,並不是要用「學生支持」來促進政府壯大對抗全球化競爭挑戰的能量與能力;正因為這種退縮怯弱的行動主張與要求,乃被隔海的世界級大媒體英國經濟學人以社評方式公開批判是「歐洲青年之恥」「敗壞歐洲競爭力之瘤」,更加上法國總統總理的政策堅定與落實公權力的剛毅執法,學潮平息。
【政府無力、民眾草莓】
今天臺灣三月學潮在相同的意圖及作為之下,竟能延燒半個月;主要的原因當然是,柔弱失能的馬政府之政策剛毅性不足,一心祇顧聲勢音貝高蹈的激越少數利益,而罔顧沉默大多數,加上法治精神無法落實體現、維安公權力的怯懦失職。
三月反服貿學潮爆發至今,看到社會輿論傾斜與民粹鼓譟,直讓希望明天更好、企盼臺灣終能在世界大市場「出頭天」的絕大多數人民無限感歎:過去臺灣那種憑著「手拎一只小提箱」,就能「占領」國際市場「強闖」全球社會,在沒有政府保障呵護救援濟助的「赤手空拳」條件下,僅憑一念要作到「國際化」與「全球化」的強烈企圖心,就能創造出了「臺灣奇蹟」經濟及亞洲四小龍龍頭地位,卻到今天竟爾完全消風逆轉,備深惋歎。
特別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更要極度懷疑,進入廿一世紀之後的臺灣社會,是不是真的祇能剩下弱雞產業、沒有競爭力的廠商企業、全然草莓的勞動人口,以及沒有政府保障呵護濟援救助就無法「小確幸」存活的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