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來台奉獻 《臉孔》新書發表

廖政貿 2013/12/05 20:45 點閱 3565 次
台灣新移民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嚴沛瀅表示,《台灣的臉孔-11 位帶來愛、希望與勇氣的外國天使》中的每個故事都令人感動。(photo by廖政貿/台灣醒報)
台灣新移民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嚴沛瀅表示,《台灣的臉孔-11 位帶來愛、希望與勇氣的外國天使》中的每個故事都令人感動。(photo by廖政貿/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廖政貿報導】11位外國天使為台灣奉獻的人生歷程,包括彭蒙惠、羅慧夫、吳若石、丁松筠、丁松青等人的事蹟,最近被收錄在出版的《台灣的臉孔~11 位帶來愛、希望與勇氣的外國天使》書裡,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須文蔚表示「這本書都是動人的故事,看了一定會有感觸。」

須文蔚說道,本書收集來自美國、日本、越南、法國、瑞士等地的外國人為台灣貢獻力量的故事。像是來自法國的劉一峰神父,30多年前來到台灣花蓮的玉里天主堂,接手安德啟智中心,並持續透過做資源回收來默默行善,很令人感動。

《台灣的臉孔》書中提到,彭蒙惠在前往台灣宣教前收到父逝的消息,本想返家的她,母親卻回覆說「上帝已經召喚了你,你就放心去福爾摩沙吧。」另外,教會本來對吳若石神父成立「醫療協會」從事腳底按摩的「民俗療法」不表贊同,但吳神父卻因為幫生病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腳底按摩,使教宗的病情有了改善,讓教廷的看法因此而改觀。

羅慧夫50多年前願意放棄在美國執業的高薪來到台灣,只因為當時馬偕院長的一封邀請信,除了奉獻自己的醫療專長外,也創辦唇顎裂治療中心,並用多年的積蓄成立了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書中人物,台灣新移民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嚴沛瀅指出「語言就是一把鑰匙,它可以開啟不同種族間的大門」,來自越南的她20歲時嫁到台灣,透過當志工、廣播節目、成立協會服務越南新住民。她希望可以拉近新住民和台灣民眾間的距離,並深覺得付出就是一種收獲。

「那些說自己愛台灣的人,都應該去看這本書!」北一女校長張碧娟強烈推薦這本書,表示這些國外的天使都拋棄了種族、國籍、膚色、族群的差別,願意融入當地文化,學習方言,並且平等無私地對待台灣的每一個人,非常令人動容。這本書可以讓民眾深思自己為台灣做了些什麼,每個人更應該以他們為典範。